毀協議,除非這項協議可以由一個更好的協議所取代,德國不願採取除條約本身承認有理的途徑以外的任何其他途徑。1934年7月在維也納發動政變未遂,當時陶爾斐斯遇害,此事被認為是接管政權對奧地利的擴大;此事的失敗則說明時機還不成熟,它確實是慕尼黑政變的相似物。
7月起義的決定是正確的,'納粹地方黨部負責人賴納後來寫道'但是在執行過程中犯了許多錯誤。結果是(黨)組織的完全破壞,整批的戰士遭到損失,不是被囚禁,就是逃住“舊帝國”,至於德國同奧地利的政治關係,則是德國政府正式承認奧地利國家的存在。元首在給巴本的電報中指令他重新建立兩國的正常關係,從而清理了戰鬥的第一階段,開始使用政治滲透的新方法。
國際革命的準備和滲透工作,是在遵守國際法律義務的宣告背後不間斷地進行著,可分兩個方面。一是在德國國內加速和完成重整軍備。希特勒一上臺執政就“明確提出一項政治要求,要在五年內即到1938年4月1日止為他建立起一支使他可以在緊要關頭用作為政治力量的工具的武裝部隊。”1935年3月10日,戈林宣佈已經有一支空軍部隊,1935年3月16日重新實行徵兵制,1935年5月21日透過秘密的帝國防務法和任命沙赫特為負責戰爭經濟全權總代表,同一天在希特勒的國會講話中正式單方面廢除凡爾賽條約的軍備限制,於是德國重新武裝的第一個和秘密的階段就勝利完成了。
歷史將展示(十年以後德國的托馬斯將軍寫道),一個國家,象德國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被迫所做的那樣,甚至在和平時期就已如此深思熟慮而系統地把它的全部經濟力量用於戰爭需要,這樣的例項是為數不多的。
另一個方面是組織國外的德意志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總參謀部代表德意志帝國宣佈了一條原則(在某種程度上,所有大國也都有這個原則):“德國的威信要求我們不僅應該對德國公民,而且要對所有的德意志人都給予強有力的保護”。這一點在國家社會主義下是實現了。國外組織(AO)及其附屬的國外德意志人民聯盟(VDA)對全世界來說,在較小程度上就象國社黨在1923年至1933年對德國那樣。1937年,AO成為德國外交部的一個部門,部分地同外交和領事業務融合在一起,其活動受到外交豁免權的庇護。這樣它就成為透過宣傳和諜報對外國實行革命滲透,並在全世界建立第五縱隊和根據地網路的高度發展的工具。它的控制再加上蓋世太保,使得它的組織和聯絡不僅包括全體黨員,而且包括所有的德意志人的社會生活和職業生活,並監督他們在各個領域的活動。它在有的地方建立起準軍事組織,通常以紀律檢查或治安勤務的形式,名義上是在黨員中維持秩序,但是能用來作為一支打擊力量。還有一種企圖要把德國人移居到重要的戰略地區去,如北石勒蘇益格、南非和拉丁美洲,而在旅遊者、技術人員、旅行推銷員的偽裝下,這個增援運動組織得很好。
外國和外國政治家'戈林的官方喉舌在1937年說'必須認識到,在未來,德國同世界其他民族之間富有成果的關係,只能建基於外國德意志人作為德國文化和商務天然代理人的有組織的活動之上。
希特勒在國內奪取政權不到四個月,便向帝國邊界以外的德意志人直接發出第一次呼籲。1936年內戰爆發以後,西班牙政府搜查了AO設在巴塞羅那的辦事處,沒收和公佈了辦事處的檔案,因而官方否認民族統一和帝國主義目的的宣告業已信譽掃地。許多國外德意志人的組織,就象許多各色各樣的德國組織一樣,都是多餘的,無效的。拉丁美洲納粹黨的許多龐大的分支機構是如此,美國的德美人民同盟和加拿大的德意志同盟收效不大的活動也都是如此。但是它在歐洲卻產生了結果,在德國奪取政權四個月之後但澤就已納粹化,奧地利的納粹化則為德奧合併作了準備,透過蘇臺德區德意志人分裂了捷克斯洛伐克,在整個東歐調動德意志少數民族,滲入挪威並使之癱瘓。這些不可能象黨的建設和對魏瑪共和國的侵蝕那樣直接地歸之於希特勒的成就,這些成就來源於他賦予德國人的自然趨勢以動力,促進了德國人勤奮努力、盲目服從、擴張組織的天性。儘管如此,精神和目的都是他的。
不論是誰,要是他想象社會主義是叛亂和蠱惑群眾,那他就不是國家社會主義者'他在1934年說'。革命不是民眾遊戲。革命是艱苦的工作。群眾只看到成果,卻不知道,也應該不知道,在邁出新的一步之前需要作的無法計算的看不到的勞動。
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