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4部分

月14日。在兩次大戰期問,馬來亞為英帝國防務貢獻了一千二百多萬英鎊。柔佛的蘇丹於1935年曾贈送五十萬英鎊供興建基地之用。

馬來亞雖在金錢上對防務貢獻可觀,可是它在1939年還沒有為戰爭進行人力上的組織。新加坡有一支由正規軍組成的小小警備部隊,霹靂的太平駐紮有一個印度營。後者預定最後由1932年招募的馬來團接替,不過該團還在訓練之中。1938年曾給這個大約有七百來人的馬來團增添了一小隊工兵。柔佛陸軍大約有四百人。除了警備部隊外,主要是依靠志願軍,其中有海軍和空軍,但兵力總共只有幾千人。志願兵多半是英國人和馬來人,不過在海峽殖民地也有幾個華人連隊。1939年2月,給馬來亞任命了一名國防部長及一名負責防空的空襲警報局局長。當時所考慮的是,一旦發生戰爭,馬來亞的作用就是提供原料,並充當“金元武庫”,以便購買英鎊集團以外的國家的戰爭物資。當時沒有想到馬來亞居然也會直接捲入戰爭,儘管在今天看來那是不可避免的。法國的陷落是展望前景時未曾顯現的——即使是模模糊糊的顯現也罷——大災難。雖說也曾認識到,新加坡對日本來說在戰略上是一件誘人的戰利品,但又認為一旦發生戰爭,日本必須從海上進行正面攻擊才能攫取它,至於從陸路進行背後偷襲,在1939年看來,卻是完全不會有的事。

1939年春,日本人正在企圖建立中…日…滿經濟共榮圈。但要使擬議中的經濟共榮圈真正有力量,就得把一大片熱帶地區囊括進去。日本人完全懂得這一點,荷蘭人也並非沒有覺察到,因為他們正好擁有這樣一塊明擺著的熱帶地區——一個佔有七十三萬三千平方英里的大帝國,從東到西跨越的幅度比美國的整個幅度還寬,並有人口約六千六百萬。

荷屬印度在荷蘭人統治下已達三個世紀,是非常富饒的。它給全世界提供了大約百分之三十一的椰幹、百分之十七的錫、百分之三十三的橡膠、百分之二十以上的西沙爾麻和百分之二十九的棕櫚油,此外還供應大量的茶葉、蔗糖和咖啡,連同佔世界產量百分之八十五的胡椒以及實際上是世界所需要的全部的奎寧。外國資本在該國的投資(大部分是荷蘭資本)估計在十億美元到十五億美元之間。

荷屬印度在整個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就奉行了迅速民主化的政策。建立於1916年而於1918年召開第一次會議的“國民議會”就是給印度尼西亞人在公共事務中以應有地位的一個步驟。“國民議會”至少應由三十九名議員組成,其中半數(十名印度尼西亞人,九名其他人)由間接選舉產生。“國民議會”起初只是供諮詢的,後來才被賦予共同立法的權力。從1929年起,它又有了立法動議權(儘管很少使用),還有修正權和請願權。民族主義的迅速發展在這一機構的會議記錄中也可見一斑。

荷蘭人歷來有意地採取維持土著社會秩序的政策,但正如弗尼瓦爾在1939年指出的,重心已經轉移了——這個制度是從上面懸吊下來的,而不是穩固地立足於其基礎之上了。外來的壓力導致土地公有制,打亂了土著的土地保有權和長期佔有的思想,毀壞了社會生活的正常紐帶。廉價的進口品破壞了土著的經濟制度,限制了土著工藝的範圍;在消極地預設歐洲優勢的三百年間,本地文化不可避免地衰落了。

於是,時機一到,就以民族主義的形式作由了反應。民族主義是一種政治上的狂熱病,它想要排除損害國家命脈的禍患。民族主義的領袖們眩惑於西方文化的優越性,試圖抄襲西方的事物,以為其中存在著力量的奧秘,但他們作出的貢獻卻是進一步破壞了當地的社會秩序。

同印度和菲律賓比較,印度尼西亞的民族主義運動發韌較晚。其原因是:在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出現私人企業以前,土著社會相對說來沒有受到干擾,除爪哇和摩鹿加群島以外,其他各島直到1900年以後才被有效地佔領,荷蘭人對一些印度尼西亞人灌輸西方教育的工作又開展得很慢。然而印度尼西亞從本世紀初以來的經濟發展卻吸引了一大批荷裔歐洲人來到這個群島,其中有官員和非官員,他們比在英國殖民地上的一般歐洲人的地位低,然而這些人卻帶來了自己的政治。歐洲人的榜樣在鼓舞民族主義運動方面所起的作用極大,但同時也是一種弱點的根源,因為這種民族主義的領導人往往同印度尼西亞的人民群眾脫離。真正的民族主義運動則是在1910年才第一次出現的,那時才提出了本地人的獨立經濟計劃,特別是要脫離華人經紀人。印度尼西亞人於1908年成立了一個社會團體,名為“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