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事道,倒沒明說,只是急促罷了。頓弱思忖片刻道,定在三日之後,吊他些許。
午後醒來,頓弱沐浴一番,又悠然品嚐了齊菜中赫赫大名的即墨米酒燉雞,這才走進密室書房,思謀起會見後勝的種種方略。在天下大奸之中,這個後勝幾類趙國的郭開,無甚顯赫根基,卻在齊國做了二十餘年丞相無人撼動,也算得天下一奇。頓弱久為間戰邦交,揣摩敵手的側重點不是正邪之分,而是對方的謀私之道與權術之才。就實說,間戰邦交所進行的分化,不是求賢,而是求奸。也就是說,只有敵國的奸佞權臣,才是收買分化的物件,而對於那些真正忠誠於國的方正能才,間戰者從來都是敬而遠之。李斯提出而秦王認定的“賄賂不從,利劍隨之”的間戰方略,也是隻對那些有縫隙的奸佞權臣而言的。頓弱乃名家名士,曾對黑冰臺將士們說過一番話,將李斯方略解析得很是透徹:“唯品性不端之奸佞,方有愛財、怕死兩大弱點。故,一則賄賂,一則威懾,二者必有其一生效。方正大才者,則一不愛財,二不怕死,故兩者均無效力。唯其如此,秦國之財貨、利劍不涉方正之才,只對奸佞權臣。方正之才而與秦國對抗者,間戰唯以流言反問對之,擾亂其國廟堂,使方正之才失其位而已。”
頓弱的這一解說,既是秦國間戰邦交的人性說明,又是秦國間戰邦交一以貫之的實際運用方針。在整個戰國之世,秦國沒有謀殺過一個列國正臣,沒有過一次燕國太子丹荊軻那樣的刺客事件,便是明證。長平大戰的趙國換將、滅趙大戰的李牧之死,都與秦國間戰邦交所發生的效用有重要關聯,然卻屬於戰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