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6部分

也就是說,皇帝總領九大機構,行使國家最高決策權力。在這九大機構中,主要的輔助決策機構是郎中令、尚書丞、奉常、宗正、太子太傅五大機構,其餘四大機構為皇室事務機構。

其二,中央政務系統:以丞相為軸心的三公九卿系統。

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稱謂,來自周室官制,為太師、太傅、太保,為遠古官制中地位最為尊崇的三人。春秋戰國之世,三公之實不在,三公之說猶存,多為對地位尊崇的權臣的一種敬意說法。帝國官制明確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為三公,便是確立了這三個機構的政務軸心地位,與周代三公的“協理陰陽”之類的虛事有本質的不同。帝國三公,各為一個系統——

丞相綜合系統:開府總領國政,設左右丞相,亦稱相國,多有下屬事務官署。

太尉兵政系統:開府總領涉軍政務,以老秦國尉府擴大而設。

御史大夫監察系統:開府,監察百官並天下郡縣,以原御史署及原國正監擴大而設。

三公之下為九卿。九卿者,分別執掌九大領域之施政系統也。之所以將九卿置於三公之下,其實際作用在於明確層級權力:九卿在三公(主要在丞相)領導之下施政,以保不政出多門。九卿之中,五卿隸屬皇帝系統,四卿隸屬三公系統。三公之四卿為:廷尉(執法機構,設左監、右監、獄正三署,側重受命於御史大夫府),治粟內史(以原大田令府擴大而設,掌經濟民生諸事,隸屬丞相系統),典客(以原行人署、屬邦署合併擴大,掌邦交併邊陲部族事務,隸屬丞相府),少府(以原關市、邦司空等署合併擴大而設,掌國家賦稅,設六丞,隸屬丞相府)。

九卿之外,帝國尚有若干散官機構,或歸皇帝系統,或歸三公系統。中央主要散官機構是:客卿(才士之虛職,可與聞國事,多為試用,皇帝系統任命,任事歸丞相系統),博士學宮(以博士僕射為主官,設博士七十餘人,掌典教禮儀博通古今,備諮詢國政,皇帝系統任命,任事亦主要隸屬皇帝系統),中尉(掌京師治安,設兩丞,轄斥候、司馬、千人三署,隸屬太尉系統),內史(掌京師政務,列中央官吏,隸屬丞相系統)。

其三,郡縣施政系統:郡守縣令為軸心的地方系統。

郡官主要是:郡守(一郡主官,總掌政事,後世稱太守),郡丞(輔助郡守掌事,郡守之副),郡尉(一郡武官,掌守軍並治安事),監御史(中央之御史大夫派進各郡的監察郡政之官員,後世改稱刺史),郡法官(掌律法典籍並律法答問,備官員民眾諮詢),郡卒史(掌郡文書事,轄書吏十人),主簿(掌一郡財政賦稅,或兼領文書事),斷獄都尉(掌一郡司法,受中央廷尉府與郡守雙重管轄),牧師令(邊疆郡設定,掌畜牧,屬吏六人),長史(邊疆郡設定,爵同郡丞,掌兵馬)。

縣官主要是:縣令(一縣主官,總掌政事)、縣丞、縣尉、縣法官、獄椽等,職司與郡同名官一致。除此之外,縣府有若干辦事吏:道嗇夫(掌官道修築及維護),倉嗇夫(掌禾倉,並按民戶收糧),田嗇夫(掌督導耕耘),苑嗇夫(掌監護山林水面),廄嗇夫(掌督導牛馬牲畜之繁殖養育)。

其四,鄉官系統:最基層的三級民治——鄉、亭、裡。

這個最基層的治民系統,當從最下說起。據《漢書·百官公卿表》記載,秦時一縣,土地大體在方百里上下,人口眾多的縣地面稍小,人口稀少者則地廣。但總體說來,都比後世的縣要大得多。為此,縣以下分三級治理:

最下施治單元為裡,大體相當於後世的村。裡設里正一人,統掌行法施政。里正之下,設里宰一人(掌均平分肉),裡監門一人(護衛里正),伍老(掌五家行法連坐事,多少以裡轄民戶數目而定)。

十里為一亭,設亭長一人,統管全亭施政到民;亭有吏員四人:亭父(掌亭所開閉掃除雜務,亦稱亭卒),求盜(掌亭內治安,亦為亭卒之一,若後世捕快),田典(掌督察民戶耕耘),牛長(掌每年四次督察耕牛,並賽牛賞功事)。不久之後,列位看官將遇到掀起天下大波瀾的一個著名亭長——劉邦。

十亭組成一鄉。鄉官,以三老為最尊。所謂三老,本指上壽(百二十歲)、中壽(百歲)、下壽(八十歲)三種老人。作為帝國施治的鄉三老,大體是八十歲上下的三位老人,執掌民風民俗教化,以利法令推行,是以列位鄉官之首。鄉政的真正施治官吏,是有秩(總掌鄉政)、嗇夫(掌聽訟、賦稅)、遊徼(掌捕盜)。

如上四大系統,非但在戰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