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東西,如今換了一個私人老闆,就這麼輕輕鬆鬆地搞起來了,而且效果還不錯,不能不說過去的體制存在很大的問題,領導個人意志經常會凌駕於國家利益之上,這是很不正常的。
如果早有現在這樣開放的環境的話,估計中國的大飛機制造技術,早就超過美國人了。
“迎頭趕上,現在也不算晚,就怕是不進則退啊——”對此負責帶領大家參觀的一位老工程師有些感慨地說道。
大家對此深以為然,就如同國內的計算機技術,當初也領先過來著。現在還不是被甩到了爪哇國?這都是一個道理。
範亨和範無病等人也參觀了模型區和三維動畫設計效果演示。
大型客機需要在九千到一萬米的高空,以高亞音速作長時間巡航,因此機翼一般採用大展弦比的後掠機翼,後掠角約為三十五度。為了提高機翼在起降階段增升的效能,大型客機通常使用全翼展前緣襟翼或縫翼,而在後緣採用雙縫或三縫襟翼,機翼上還採用可操縱的擾流板。
這種擾流板有多種功能,可以協助副翼作飛機橫滾的操縱,也可以在飛機減速時作為阻力板使用。此外,也可以在飛機著陸時,在機輪子觸地後作為減升板開啟,使飛機結實地穩落在跑道上,防止飛機反跳。
所以,大型客機的機翼上的輔助面,不像小飛機一樣只有四塊(兩塊襟翼,兩塊副翼),而有五十塊之多。這五十塊輔助面,都要在設計上解決它們-解決功能、構造、操縱,以及振動等的問題,這是大型飛機設計的特殊領域。
不過這些結構特點,在國內研製的第一架大型客機運十上就已經實現了。此時省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
大型客機機身的主要特點是,在高空飛行時,機身的絕大部分是一個內部加壓的壓力容器。這決定機身的剖面最好是圓形,因為圓形剖面的容器承受內部壓力最有利。有時為了加大客艙的容積而採用雙圓構型的8字形剖面,這樣上下兩部分都是由圓形組成,而中間由地板的橫樑拉住,在受力上也很理想。
在客艙的後端,框的腹板承受著很大的向外壓力,如果設計成-個結實的平板硬頂住壓力,結構將變得很重。因此,客艙的後端往往因勢利導地設計為球形,這樣用料較少還利於承受壓力。這就要求機身的基本剖面,不論是按圓形或非圓形設計,到客艙後端的部位,都應該收縮為-個整圓形,才便於安裝球面框。
這樣一來,客艙上的門和窗,就都成了壓力容器上的開口。
因此,門框和窗框的設計,要使開口造成的應力集中很好地分散。大型客機有百扇左右的舷窗,應按加強形式設計出基本-致的統-的窗框。而客艙的門,在型式上必須是無門檻的,這是為了飛機如果在地面滑行中萬-衝出跑道,旅客們要能順利地透過艙門用應急滑梯在最短時間內離開機艙。
另—方面,在高空時艙門應該能安全地抵住客艙內的壓力,而絕對不能像開瓶塞時那樣被內部的壓力彈出去,所以艙門的鎖閉機構應設計得安全可靠。而且在門內要印有清楚的標誌,提醒旅客在飛行中千萬不能亂動開門的手柄,就是這個緣故。
客艙內的旅客座椅。是固定在縱向架在地板樑上的滑軌上的。因此飛機飛在空中時,座椅的位置是十分固定的,可以承受各種著陸情況下的衝擊而保護旅客的人身安全。
但是在每次飛行之間,如果要調整座椅的位置,比如調整-等艙的大小,則只要將座椅在滑軌上移動便可以了。這樣既滿足了飛行間各種靈活調整的需要,又保證了每次飛行中的安全。
國內在以前研製的運十飛機中就採用了這種設計,在試飛中曾經根據不同需要,在各次飛行之間調整客艙內座椅佈置,安排試驗儀器的安裝等,作這種調整其實是很方便的。
其實最為關鍵的技術,仍然是發動機技術,這是中國造大飛機的關鍵問題。幸好現在已經解決了,但是效果究竟如何,是否能夠經受住長時期的時間考驗,還有待於做進一步的試驗。
國際上有供應動力裝置的行業,目前不論研製中的中國民用小飛機、還是美國波音公司、歐洲空客的飛機,都是向世界範圍內的廠商採購發動機來與飛機配套的。事實上按照以前的設想,國內研製新的大型客機時,也將首先向世界發動機供應商選購發動機。
在航空工業的構成中,飛機型號總體是金字塔的頂端,在今天開放的世界格局下,有很多人都認為。國內航空工業的發展,需要從上而下地首先佔領制高點,由飛機型號的發展來牽引帶動全域性,至於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