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1部分

(17)

關於朱棣對韃靼、瓦剌的政策,論者多稱讚他 〃以夷制夷〃的妙策,說他認識到韃靼、瓦剌〃分則易制,合則難圖〃的道理。從上述朱棣對韃靼、瓦剌的關係處理上看,朱棣的妙策是安撫弱者,打擊強者,而且堅持〃來者不拒,逆命必殲〃的原則。

當時的朝廷是宗主,是各部族的保護人。明成祖朱棣調解他們之間的衝突也利用他們的矛盾。於是他封馬剌馬哈木等為王,又封韃靼阿魯臺為王。別失八里欲襲瓦剌,朱棣則諭令別失八里〃敦眭四鄰〃,在韃靼聲稱將要受到瓦剌襲擊時,朱棣也從不坐視,甚至決定出兵。如果說,朱棣出兵是為了明朝自身的利益,那麼,他對形勢的判斷也不太準確。我們仔細考察,實錄所列瓦剌之罪是〃表辭悖慢〃、〃多所請索〃。瓦剌所爭的,首先當在於控制韃靼,稱霸蒙古,還難於〃與中國抗衡〃。瓦剌很難既攻擊韃靼又侵略明朝。從地理上看,飲馬河與開平、興和、大同相去甚遠。阿魯臺說〃揚言襲己,因而欲窺開平、興和、大同〃,不過要挑撥明朝與瓦剌的關係,誘使朱棣出兵,代己當敵。阿魯臺說〃願率所部為先鋒〃,也不過是虛晃一招。事實上,後來朱棣出兵瓦剌,阿魯臺按兵不動,並未助戰,甚至朱棣率明軍旋師,路過阿魯臺的家門,阿魯臺竟然稱疾不朝,可見阿魯臺的傲慢與狡詐。阿魯臺並未把大明天子放在眼裡,在他看來,朱棣不過是一個可以利用的物件。阿魯臺不來朝見,朱棣無可奈何,為了自己下臺,反向阿魯臺致以慰問。朱棣豈不知阿魯臺陽順陰逆?只是不便說破罷了。 朱棣封阿魯臺為和寧王,隨之出兵瓦剌,在這場政治遊戲中,韃靼、瓦剌也各有自己的小算盤。他們要和要打也都是從自己的利益出發。

清初史學家談遷在評論這段歷史時說:

夷狄相殘,中國之利。本雅失裡戕我使臣。至幹王略。今瓦剌馬哈木等乘其弱滅之,是代我洩憤也。韃靼阿魯臺請復仇,仇不在我。馬哈木等又請徵阿魯臺,兩置之,聽其爭長。敗則重困,勝亦力疲,因勢圖功,此卞莊子刺虎之奇也。乃封阿魯臺,賈怨瓦剌,輕萬乘以先之!後阿魯之叵測,適足嗤於瓦剌也。

朱棣不僅未能〃以夷制夷〃,反而使自己處於被動地位。明人的一些著作,同樣批評朱棣說:〃瓦剌馬哈木等聞朝廷封阿魯臺為王,皆怨,朝貢不至。〃 他們認為瓦剌的逆命完全是由朱棣政策所造成的。這與我們前面分析朱棣封瓦剌馬哈木等為王,引起本雅失裡、阿魯臺的不滿是意思相同。此時瓦剌立答裡巴,也是以全蒙古可汗自居的。

然而,朱棣親征瓦剌,固亦有其利益所在。一個強大而逆命的瓦剌,是朱棣所不願看到的。朱棣能夠躬擐甲矢,不避霜露,深入漠北,擊走瓦剌,無疑要自示勇武無敵,以樹立個人威望,但它同時也可以使明朝北邊獲得安定,因而這次北征也有一定積極意義,值得肯定。

永樂十二年六月到八月,朱棣率領明軍與瓦剌經過一番激戰。永樂十三年正月,瓦剌馬哈木等遣人謝罪。自此後數年中,韃靼、瓦剌與明朝之間的關係進入一個相對平靜的時期。他們都與明廷保持了通使、通貢、稱臣的關係。韃靼、瓦剌之間的仇殺則如故。只要他們對朝廷不〃逆命〃,朱棣一概置之不問。這時明廷在三者之間實處於居高臨下的超然地位。瓦剌欲襲韃靼,先通報於朝廷 。韃靼戰敗瓦剌,也向朝廷獻所俘人馬,朝廷則陛賞征戰有功者 。韃靼被瓦剌戰敗,朝廷則加意撫綏〃韃靼來歸者〃 。瓦剌為韃靼所敗,朝廷亦遣使慰問。韃靼朝貢有橫行於市者,朝廷則送阿魯臺自治。這期間朱棣對韃靼、瓦剌的政策,真有〃以不治治夷狄〃之意,以逸待勞,坐收漁利,這種政策是較為成功的。

永樂十九年正月,阿魯臺遣都督脫木兒等貢馬。脫木兒等至邊境〃要劫商旅〃,〃虜自是驕蹇,朝貢不至〃。 韃靼再次與明朝鬧翻,於是,又有朱棣於永樂二十年、二十一年、二十二年的親征。關於這次親征的原因,明人鄭文彬認為是:〃永樂十五年,馬哈木死,封其子脫歡為順寧王。阿魯臺恚,遂叛,入寇興和。〃阿魯臺的背明,是由明廷引起的:〃封阿魯臺則瓦剌叛,封脫歡則阿魯臺叛,亦其勢然也。〃 完全歸咎於明廷的措置失當。

朱棣欲做一位超邁千古、君主華夷的雄王。他對邊外臣民是〃來者不拒〃的,同時又是〃逆命必殲〃的。〃來者不拒〃、〃逆命必殲〃,可以概括朱棣對韃靼、瓦剌的全部政策。朱棣並未試圖分治蒙古,〃以夷治夷〃,也並沒有什麼別的妙算,〃來者不拒〃、〃逆命必殲〃,如此而已。〃逆命必殲除之〃,成為朱棣頑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