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遂獻傳國之寶矣。〃 朱棣雖說:〃朕未嘗重此寶也。〃但對本雅失裡和瓦剌的〃逆命〃必然不能置之不顧,阿魯臺用各種方法向朱棣表示親近。永樂九年六月,他又遣國公忽魯禿來貢馬,十二月遣徹裡帖木兒等來貢馬。朱棣自然不會虧待,他不僅厚賜來使,給予馬值,而且將洪武中俘入中原的阿魯臺的同產兄阿力臺及妹送歸。
這時,瓦剌的首領也並非坐視韃靼與明朝的關係向密切發展,他們同樣希望借明廷之手打敗自己的仇敵。永樂八年,韃靼被明軍打敗,瓦剌不禁有點幸災樂禍。他們希望明軍能將韃靼勢力徹底消滅。永樂九年二月甲辰,瓦剌順寧王馬哈木等遣使馬哈麻等嚮明廷貢方物,藉機挑撥明廷與韃靼的關係。馬哈麻說:〃本雅失裡阿魯臺敗走,此天亡之也。然此寇桀鶩,使復得志,則為害邊境。而西北諸國之使不敢南阿,願早圖之。〃 必欲置本雅失裡阿魯臺於死地而後快。為了達到目的,瓦剌儘量嚮明廷表示恭順,不斷遣使入朝。朱棣自然是〃來者不拒,一律給予優禮厚賜〃。
但是,韃靼被明軍打敗,瓦剌的勢力卻發展起來。永樂十年,馬哈木攻殺了本雅失裡,立其子答裡巴為可汗,從而奪得了〃正統〃的名號。不過,瓦剌要稱霸蒙古還必須除掉韃靼這一障礙。永樂十年五月,瓦剌馬哈木等遣其知院答海兒等隨指揮觀保來到明廷。他們聲稱〃既滅本雅失裡,得其傳國玉璽,欲遣使進獻〃,但是〃慮為阿魯所要,請天兵除之〃。來使還恃強嚮明廷提出了一些要求:〃脫脫不花之子,今在中國,請還之。〃瓦剌部屬伯顏阿吉失裡等〃多效勞力,請加賞齎〃。甚至宣稱〃瓦剌士馬整肅,請軍器〃等等。 瓦剌同樣想用傳國玉璽打動朱棣的心,誘使朱棣成為其復仇的工具。雖然朱棣說過〃朕未嘗重此寶〃,但由於玉璽畢竟是故元皇室所繫,是與明廷對抗的象徵,朱棣也不能有所考慮。朱棣說〃此虜驕矣,狐鼠輩不足與較〃,但心中的不快是顯然的。永樂十一年正月丙午,瓦剌順寧王馬哈木等又遣歹都孛羅臺等來明廷貢馬。這次更是〃表詞悖慢〃,〃多所請索〃,嚮明廷提出〃甘肅寧夏歸附韃靼多其所親,請給部屬〃等許多要求,當時,明廷派赴瓦剌的敕使舍黑撤答等都在馬哈木處留而不還,朱棣對瓦剌的驕傲大為不滿,〃遣其使者歸〃,並〃命中官海童等責敕條責其罪,且曰:〃能悔過謝罪,待爾如初,不然,必舉兵討罪〃〃 。
與瓦剌相對應的是,韃靼竭力對明廷表示恭順。他們指出瓦剌的驕橫無理實欲與明廷抗衡。永樂十一年五月庚子,阿魯臺遣撒答失裡等嚮明廷奏報:〃馬哈木等弒其主,收傳國璽,又擅立答裡巴為主。請發兵討之,願率所部為前鋒。〃 六月己酉,漠北卜顏不花等來朝,又說:〃瓦剌馬哈木自弒主之後,驕傲無禮,欲與中國抗衡,其遣人來朝,皆非實意,盡所利金帛財物耳。比屢率兵往來塞下,邀遏貢使,致使漠北道阻,宜以兵除之。〃 據實錄記載,明廷文武群臣聽到卜顏不花等的奏報後,〃皆言馬哈木等背恩負德,當舉兵誅〃。朱棣則說:〃人言夷狄豺狼,信不虛矣。伐之固宜,但勤兵於遠,非可易言,姑待之。如今秋不遣使謝罪,來春以兵討之未晚。〃 縱觀上述瓦剌的表現與韃靼來人的奏報,雖可看出瓦剌馬哈木等的驕態,可知瓦剌恃強弒主,但對明廷其實沒有冒犯,完全看不出非與誅討的理由。我們懷疑實錄所以如此寫,實為朱棣以後的輕舉興兵委婉開脫,〃今秋若不遣使謝罪,來春以兵討之〃頗帶有製造口實的雕鑿意味。退一步,即使不是為出兵製造口實,也是中了韃靼挑撥的伎倆。
朱棣對於恭順的臣服者是〃來者不拒〃的。阿魯臺不僅一再遣使貢馬,而且還向明廷納上元朝中書省所授的印信。朱棣於永樂十一年七月封阿魯臺為和寧王。詔書中說:〃朕恭膺天命,奄有寰區,日照月臨之地,罔不順服。爾阿魯臺,元之遺臣,能順天道,幡然來歸,奉表納印,願同內屬,爰加恩數,用錫褒揚。特封爾為特進光祿大夫太師和寧王,統為本處軍民,世守厥土。其永欽承用光寵命。〃 不久,和寧王阿魯臺謝恩,又奏舉所部頭目二千九百六十二人,列其第,請授職事。朱棣分別授予都督、都指揮、指揮、千百戶、鎮撫之職。 韃靼阿魯臺在與瓦剌馬哈木等人的爭鬥中,急欲找到一個靠山,希望藉助明廷之力打敗對手。朱棣接待韃靼的來朝,封其為王,則可滿足他的虛榮心。韃靼的最終目的是誘使明廷出兵攻打瓦剌。他的目的終於達到了。永樂十二年阿魯臺遣入奏〃瓦剌將奧魯已渡飲馬河,至哈剌莽來,揚言襲己,因而欲窺開平興和大同〃。朱棣決意親征 。
第107節:天下一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