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為什麼呢?在什麼地方出問題了呢?有一段時間,我認為,可能中國缺少連鎖發展的機制,或者連鎖業本來就是很難成功的一種經營模式。可是,我在研究國外的連鎖模式時發現,他們在連鎖初期,一般就在創業5年左右的時間裡,店鋪不斷增加的時候,也存在著利潤下降,近乎倒閉的現象發生。他們的成功,往往不是靠企業自己的連鎖經營和管理的好轉使企業走向了最後的成功,而是在關鍵時候,由金融機構注資或用其方式獲得新的投資,使企業走出了困境,最後走向了成功。
這樣說來,連鎖企業規模一大就遇到問題,是普遍現象,如果沒有引入金融機制,那註定就會連不起來,或連起來就死。這種狀況與連鎖理論有很大的差別,到底是經營出問題了,還是理論本身就有問題?我帶著這個問題邊實踐,邊反思,企圖找到答案。
記得98年的時候,我認識一位建築設計師,跟他聊天過程中,我問他:你們搞建築設計的,必須要遵循什麼原理?他說,必須遵循一個基本公式:A≥N/S。意思是說,地基決定層高。誰違背這個規律,誰就會失敗。他這一句話啟發了我,我想搞連鎖業不就是像蓋房子一樣嗎?連鎖業本身就是一座“大廈”,要想穩定必須要遵循建築學的法則——地基的承載力決定層高。那麼我們連鎖企業的地基是什麼呢?不就是連鎖體系的“結構”嗎?一般來講是四大結構:資金結構、技術結構、管理結構和營銷結構。而且是結構決定連鎖的規模(店數)和速度。違背這個原則,連鎖大廈就要倒塌,企業就會失敗,就要虧損。
按照這個觀點和理論來分析一下連鎖企業到底犯了什麼錯誤?
往往被一兩家乃至十幾家分店的生意火暴衝昏了頭腦,以為這是成功的模式,就要複製,就要擴張,就要加盟、連鎖。殊不知,你的四大結構是否合適?是否能支撐那麼多店?是否能允許你有那麼快的速度?結果超越了自身結構所能允許的速度和規模,“連鎖大廈”不穩了、甚至倒塌了。這就像建樓房一樣,我們不能因為20層樓都建的很好、很牢固,就認為可以建30層、40層,關鍵是你的地基結構能允許建多高。如果超出允許範圍必然釀成大禍。
我認為,連鎖企業的結構(管理、資金、技術和營銷)決定你的連鎖規模和速度。這個原理應該成為連鎖業的第一定律。目前,我國搞連鎖業的企業多數不懂這個“第一法則”,最容易犯兩個錯誤:一個是結構小,規模大、速度快;就出現我在上面描述的情況,分店數增多了,反而利潤下降了,甚至失敗了;另一個是,一開始就建了一個龐大的結構,投資很大,可是規模比較小,等你還沒來得及發展連鎖呢,就經營不下去了,結果也失敗了。犯這個連鎖錯誤的不太多,但我也見過失敗的案例。
記住:要想獲得連鎖業的成功,必須懂得建房子的基本常識。“十層地基蓋八層比較理想。”你想建更高的樓房怎麼辦?答案是:先解決“地基”。
反思六:品牌“速成論” 觀念導致企業畸形發展
幾年的實踐我明白這樣一個真理:企業知名度可以迅速打造,但名牌不能速成。把企業知名度與名牌概念混淆,會導致企業畸形發展的。
在打造企業知名度方面,我不能不承認,紅高粱是成功的。但是我犯了一個錯誤,把知名度與名牌混為一談了。另外,還有一個觀念支配著自己,認為,只要是名牌,就一定能賺錢。有了這個觀念以後,就過分注重了知名度的炒作,而忽視了太多的東西,尤其是管理功夫問題、和企業效益問題,缺少高度重視。
那麼什麼是名牌呢?
名牌是質量、管理、效率的標誌。名牌中凝結的是先進的文化、理念,是管理功夫,是極高的效益,是極強的競爭力。沒有這些,是不能成為名牌企業的。
事實上,名牌背後是無數次的失敗。名牌背後是功夫,是從無數次失敗中站起來的功夫。它需要突破一個又一個的“瓶頸”,克服一個又一個的困難,經過無數次市場的考驗,最後無論是產品、服務、管理、技術、效益、知名度、還是美譽度等等都使得消費者滿意。可口可樂是名牌,麥當勞是名牌,原因是它有文化含量,比如干脆就有人把可口可樂和麥當勞作為美國人的左右臉,把他們看作美國現代工業文明的代表。不僅如此,他們有世界一流的管理和一流的效益、一流的產品質量和一流的服務。它們贏得了全球消費者的青睞。然而他們都經歷了漫長的歲月,他們經歷過一次次的失敗,可是他們一次次的又站了起來,最後,他們獲得了最寶貴的東西——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