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的波茨坦(Potsdan);聯合發表盟國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最後通牒。其中第八條 “重申開羅宣言的領土條款必須實現,日本的領土只限於九州、四國、本州、北海道,以及盟國所指定的島嶼“。蘇聯雖然也參加波茨坦會議,但是卻在宣言上根本無法列名,因為當時蘇聯還是日本的友好邦交國家,既未與日本斷交又未與日本宣戰,所以沒有地位與立場,來與盟國要求日本投降。斯大林參加會議的主要目的是,對盟國施壓,要求大家聯手逼迫中國承認雅爾達密約,好讓蘇聯能夠早些對日本宣戰。
八月二日,杜魯門離開歐洲返回美國,正式批准了美軍對日本進行原子彈的攻擊。八月六日,美軍第一顆原子彈轟炸日本的廣島,造成日皇裕仁極大的驚恐,因此加強了日本政府投降的決心與行動。這時蘇聯知道日本投降在即,本來斯大林非常堅持中國必須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蘇聯才能出兵攻擊日本的關東軍。但是,此刻蘇聯深怕假如日本在遭到原子彈攻擊之後,會突然宣佈投降,這樣蘇聯就會師出無名,也就無法順理成章地在遠東搶奪戰利品了。
所以蘇聯只有不顧還沒有與中國達成協議的事實,就搶先八月八日夜間,下令蘇聯與外蒙古的軍隊,對日軍發動三路總攻擊,次日蘇聯與外蒙古才補行對日本宣戰。當蘇聯向日本正式宣戰的當天,美國的第二顆原子彈攻擊了長崎,日本政府的抵抗意志也完全崩潰。(外蒙古的獨立還沒有獲得正式承認的法律程式,就已經與蘇聯同步的對日本宣戰了。)
這時日皇裕仁知道,投降的問題已經不能再拖下去了,雖然最高戰爭指導會議中,對於是否接受 “無條件投降“的問題,仍是議而不決,由於日皇裕仁決定要儘快投降,最後只有由首相鈴木貫太郎恭請日皇“聖斷“。日皇裕仁裁示,在保留日皇體制的前提下,接受盟國招降的波茨坦宣言,這時已是八月十日的凌晨二時。於是日本政府在八月十日,正式委託中立國瑞士政府向盟國照會,日本願在保留天皇體制下,同意接受盟國的波茨坦宣言。第二天美國代表盟國回覆日本,以日本的天皇體制,也需聽命盟國佔領軍的號令,而接受日本的投降,算是在無條件投降中留下一個彈性的空間。
這時候,日本接受投降的訊息,已經在世界與中國各地傳開了,日本的中國派遣軍與南方軍以及關東軍,對於日本準備無條件投降,都採取強烈反對的態度,特別是中國派遣軍司令官岡村寧次最為激烈,岡村寧次認為,日本仍有幾百萬軍隊,應該可以與盟國周旋,以獲得較好一些的和平條件,而不能無條件投降。因此日本軍部再度要求日皇考慮更改投降條件,但是日皇裕仁的抵抗意志早已崩潰,因此對於軍部的反對,根本不加理會。八月十四日,由日皇正式要求政府完全投降的敕令程式,並且宣佈在十五日,將會公開廣播日皇裕仁的“終戰“ 演說。也就在日本正式投降的同一天,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四日,中國與蘇聯簽下 “中蘇友好同盟條約“,這是全世界絕無僅有喪權辱國的“友好同盟“條約,(還不如稱為戰敗投降條約比較名符其實)。中國才在結束日本對中國侵略的同一天,又遭到蘇聯的正式侵略,身為盟國中國領土所受到的損失,比戰敗國日本的還要大得太多了。
37。6 蘇聯紅軍準備大舉劫掠中國東北
事實上,蘇聯先在一九四五年的四月五日,宣佈中止日蘇中立條約,就已經開始將作戰的物資,開始先行運到西伯利亞東部儲存備用(當然大部分是美援物資),在五月初德國投降之時,蘇聯更是立刻將精銳的紅軍部隊全數東調。到了七月份,整個西伯利亞鐵路已經停止民間運輸,完全專門運送軍隊與作戰物資,前往中蘇邊界。這時蘇聯為了增加劫掠戰利品的實力,竟然調動了一百五十萬大軍進入遠東地區。斯大林動員如此龐大的兵力駐進遠東,根本就擺出誰也不能阻攔紅軍前進的架勢,難怪美國得到情報之後,馬歇爾的結論是,不管中國是否接受雅爾達密約,蘇聯都要在遠東進兵,除了使用原子彈之外,沒有任何的力量可以阻止紅軍的行動。斯大林下令由華西列夫斯基元帥,出任遠東軍總司令官,由馬林諾夫斯基(R。Y。Malinovsky)出任進攻中國東北的總指揮官,蘇聯的軍隊準備在八月中旬以後,完成對日本關東軍發動攻擊的準備。這次蘇聯大軍出擊的行動,有著極為重大的多重歷史意義,不單要為日俄戰爭的歷史屈辱報仇,也是要完成俄羅斯兩百年的宿願,在遠東搶到出海的不凍港。同時蘇聯更要在中國的東北,搶劫日本投資建設的大量戰利品,作為資助中國共產黨打內戰與對抗國民政府的本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