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4部分

這是中國近代史中,最大的軍事整理計劃,不過由於內外的壓力仍在、國防經費不足,這計劃只能區域性與有條件的實施,原定在一九三八年年底,初步完成六十個師的整編計劃。但是實際上,只完成了二十個師的形式整編,裝備與訓練都還沒有真正的落實,中日之間的歷史大戰,就在一九三七年全面爆發了。

一九三七年,日本侵略的威脅更是迫在眉睫下,蔣介石曾經斷然決定,不惜花費巨資,引進全套德式的陸軍師裝備,以組成三十萬精銳的教導師部隊,但是由於日本出全力阻撓,又加上義大利(德國的盟國)從中設法破壞這項重大的裝備交易,使得德國的軍事裝備,只有部分運達,總共僅裝備了八萬人。蔣介石又派遣宋子文、孔祥熙為特使,在列強之中進行友好訪問,不但洽商投資與經貿合作,同時也設法大量採購各種的軍事裝備'4'。由於廬山軍官訓練班以及德國軍事顧問團,對於中國的建軍備戰,產生了相當顯著的成效,原先中國的複雜不齊的軍隊,開始出現改變的現象,一隻擁有現代化國家意識的部隊,開始在成形了。

14。7 新生活運動

一九三四年,蔣介石又開始推動改造社會的“新生活運動”,開始以“禮義廉恥”的道德規範,為中國建立一個合乎現代化行為規律的社會。這個運動引起日本極度的警覺,日本元老政治家阿部信行,公開地發表意見,要求其朝野注意中國的轉變,特別是整編軍隊,整理財政以及“新生活運動”之三項表現;連日皇裕仁都在中國駐日大使許世英呈遞到任國書之時,特別詢問中國新生活運動的發展。最後日本人竟然施壓,要求蔣介石停辦廬山軍官訓練班,蔣介石只好轉往四川,改變形式,舉辦“峨眉軍官訓練班”,調訓四川與西南的軍政領導人。

為了因應中日未來難以避免的全面戰爭,充實兵員是一個重要的施政目標,自從清朝以來,中國實施了三百年以上的募兵制度。民國初年的軍隊,大多是農村無力營生的剩餘人力來充數,因此素質不佳,訓練不足與裝備落伍,社會上普遍輕視軍人。國民政府為了充實兵員,希望能夠減少常備兵力,建立廣大的後備兵役制度,因此先後建立國籍法與戶政制度,然後在一九三三年公佈兵役法,規定在一九三六年正式開始實施徵兵制度,以提高兵員的質量與數量,在實施初期,就爆發了全面的抗戰,政府只有採取徵、募並行的方式,邊做邊改。結果這套粗糙的徵兵制度,雖然在制度與運作上,存在著許多的問題與副作用,但是在八年的抗戰中,還是徵召出一千五百萬的補充兵參加戰爭。

日本對於中國近乎貪得無厭的侵略,其最終目的,就是要把中國當成日本稱霸東亞所必需的戰略空間與資源基地。國民政府所有建軍備戰的準備工作,都是在極度的壓力與困難下設法進行,至於國際強權,上焉者是膽小怕事,不敢也不願主持正義;下焉者像蘇聯、法國,甚至希望中、日提前爆發全面軍事衝突,以減少它自己與日本衝突的壓力與威脅。

14。8 以抗日為由的內部紛爭

當然更為不幸的是,中國內部竟然為了如何抗日,而擴大紛爭,“抗日”成為各股勢力進行內戰與分裂的“旗號”,在中國越是需要團結抗日的情形下,中國越是出現了為“如何抗日”而產生的分歧:這包括了“何時抗日”、“如何抗日”、“與由誰領導抗日”?中國的各個軍政團體,不但無法達成團結,甚至為此展開內戰,南京的國民政府主張“攘外必先安內”,中華蘇維埃政府則主張“抗日必先反蔣”,兩廣的分離政府,竟然一邊引進日本軍事援助,但一邊卻要求國民政府抗日。這樣五花八門的抗日大內鬥,反而助長了日本侵略中國的野心。

由於落後的中國,需要長時間來完成這個攸關民族生死存亡的戰爭大計(其實要是無任何準備,而立刻拼死抵抗日本,結果必然是失敗的),因此國民政府在面對日本的侵略與欺凌,必須採取近乎百般委屈的退讓。但是這種不能挺身抵抗的做法,又實在很難得到國人以及不同軍政派系的諒解與支援,然而這些強烈的反彈與來自內部的阻力,卻直接影響到整個建國備戰的工作,使得許多準備與計劃進行的走走停停。

這和日本推動明治維新的過程剛好相反,日本在面對西方帝國主義的壓力之下,決定以舉國之力,推動建設與改革之時,除了在剛剛開始的時候,曾遭到一些區域性的叛亂與反對之外,日本可以說是全國上下的團結一致,來進行明治維新的改革大業,使得日本在三十年之內,改革就有了重大的成就。接著能夠一戰威震華夏,再戰擊敗強俄,日本迅速成為東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