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在西方氾濫,分散了列強對於日本在東方擴張的注意力。同時,日本還從義大利和德國方面取得了借鑑。國際法西斯主義的興起,使日本同德意等法西斯國家相互支援、相互推動,加速了法西斯戰爭準備的程序。'《美國與1933—1938年的遠東危機》哈佛大學出版社。'
第一編 東北淪陷(1931。9。18~1932。12)
第一章 “九·一八”事變前的國內外形勢
第二節 日本的軍國主義及其侵華戰略
日本國與中國和朝鮮隔海相望,為西太平洋上一個新月狀島國,本土面積約37萬平方公里,相當於中國東北地區的1/3,發動侵華戰爭前夕的1928年,人口約6210萬人,相當於中國1/8強。日本也是一個資源小國,作為近代經濟與戰爭所需要的鐵、煤、棉等主要物產,均不能自給。然而,正是這樣一個先天不足的國家,近百年來竟然成為地球東半部發動侵略戰爭的主角!自明治維新後不久的1874年發動侵略中國臺灣島的戰爭開始,每隔~10年左右,就要進行一次對外侵略戰爭。日本在近百年間成為一個最富有侵略性的國家,有其深刻的歷史根源和社會根源。
一、日本軍國主義及其大陸政策的形成
(一)軍國主義的歷史傳統
日本國曆史上曾長期分裂,戰亂持續不斷,在11世紀前後形成以戰爭為職業的武士階級,日本的封建社會實際是武人執政的軍國主義國家。武士階級在長期的封建歷史中,形成了以忠信、勇武為主要內容的封建主義倫理道德觀念的“武士道”。它不但是軍國主義的思想道德支柱,也是近現代日本軍國主義窮兵黷武發動侵華戰爭的重要工具。正如日本學者所指出:“在維新後的新時代,武士道精神仍然保持著這樣的指導性地位。”'〔日〕高橋龜吉:《日本近代經濟的育成》,時事通訊社,1982年版,第28頁。'
日本軍國主義發動以中國為物件的侵略戰爭,其籌謀由來已久。豐臣秀吉(1536—1588年)統一日本之後,就提出要攻略朝鮮,進取北京,佔領華北,在東亞大陸列土封疆。他向部下許諾:“自將兵入朝鮮,驅其兵以躪明地,分割土壤以封諸君。”'汪向榮、夏應元:《中日關係史料彙編》,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508頁。'
佐藤信淵(1769—1850年),在其《宇內混同秘策》中宣稱:“今世界萬國中,為皇國所易於攻取之地,舍支那之滿洲外無他……故皇國之徵滿洲,遲早雖不可知,但其為皇國所有,則屬無疑,滿洲一得,支那全國之衰微,必由此而始。故取韃靼之後,始可逐次而圖朝鮮、支那。”'汪向榮:《中國近代化與日本》,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71頁。'
吉田松蔭(1830—1859年)主張:“曉諭琉球朝謹,使之於內地諸侯等同,責問朝鮮,使之抵押人質,奉納貢物,如古之盛時。北割滿洲之地,南收臺灣、呂宋諸島,漸作進取之勢”。'玖村敏雄:《吉田松蔭的思想和教育》,巖波書店,1942年版,第168頁。'日本的軍國主義傳統及其歷史上的擴張思想,對後來日本對外侵略不無深刻的影響。
(二)大陸政策的形成
1868年,日本開始明治維新,逐漸走上了近代化道路。同時,也開始了對東方各弱小國家和民族的侵略和擴張。
1868年4月6日,日本政府以天皇名義釋出施政綱領《五條誓文》和《宸翰》(即御筆信),宣佈要“經營天下,安撫汝等億兆,欲開拓萬里波濤,布國威於四方。”'伊文成等:《明治維新史》,遼寧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356頁。'提出進行對外擴張侵略的總方針。
明治政府為實行其侵略政策,又改革軍制,推行“國民皆兵主義。”'松下芳男:《日本軍制和政治》,黑潮出版社,1960年版,第25頁。'於1872年12月28日釋出《全國募兵詔書》,強制國民為其戰爭政策捐獻生命,貢獻“血稅”。
1882年以天皇名義頒佈《軍人敕諭》,宣佈:“朕乃汝等軍人之大元帥,朕依汝等如股肱,汝等仰朕為頭腦……。”'防衛廳防衛研研所戰史室:《戰史叢書·大本營陸軍部》1。朝雲新聞社,1974年版,第14頁。'要求全體官兵遵循“忠節、禮儀、武勇、信義、樸素”等武士道德行,成為侵略戰爭的馴服工具。
1879年至1880年,日本參謀部先後派出桂太郎等10餘名軍官,以駐在武官與語文研究生名義到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