窯頭。
23日窯頭之敵派出1000餘人,25日佔羅峪口。
獨立混成第9旅佔嵐縣後兵分兩路,一路向西南,經普明直撲方山;一路先向西后向南,經大、小坪頭、任家坡、花子村,22日佔窯頭,與獨立混成第16旅北上部隊會合。
日軍村上營被殲後,靜樂、古交、交城三路日軍共1500餘人,20日拂曉趕到米峪鎮附近,企圖報復。當時,第358旅主力已向西北方向轉移。日軍又企圖與由方山北上、由普明南下的部隊一起臺擊第358旅於赤堅嶺。第358旅由赤堅嶺,經寨上、康寧鎮,衝破日軍圍追堵截,24日進到興縣西蔡家崖附近與師直會臺。
日軍合擊臨縣、方山的同時,在北面,日軍獨立混成第3旅由奇嵐向西北,駐蒙軍諫山、石九支隊由偏關、三岔向西南合擊保德、河曲地區。奇嵐之敵6月20日出動,24日進佔保德。到6月25日前後,日軍推進到黃河岸邊。日軍對晉西北抗日根據地20餘日的“掃蕩”雖佔據數座空城和一些村鎮,但殲滅晉西北守軍主力的企圖未能得逞。敵不甘心失敗而歸,遂在撤退前以獨立混成第9旅力主,南北敵人各一部分4路合擊興縣地區。28日,臨縣窯頭之敵約1500人兵分兩路北上。29日嵐縣之敵約1200人西進,保德、岢嵐之敵30日會合於鹹康,然後南下。30日,窯頭北上之敵與嵐縣西進之敵進佔興縣,再次撲空。
7月1日,第120師判斷反“掃蕩”已達末期,興縣之敵有可能向東撤退,決心集結第358旅、獨1旅及獨立第3、第5支隊於興縣以東二十里鋪附近地區伏擊東退之敵。命令獨2旅尾追保德向岢嵐撤遲之敵,並以一部轉至興縣東北地區阻擊興縣之敵向岢嵐撤退。
7月3日,第358旅由康寧鎮西北到達馮家溝地區,獨1旅及第5支隊到達明通溝以南地區。4日,師部進至羊灣子指揮戰鬥。
4日8時,興縣日軍2000餘人沿大川向東撤退,11時進入二十里鋪伏擊區。獨立第1旅第2團和第715團佔領明通溝至奧家坪以南伏擊陣地之部隊,立即向東竄敵之本隊發起攻擊,敵遭突然襲擊,傷亡慘重,被迫展開,進行頑抗。17時,第358旅趕到加入戰鬥,反覆向敵猛攻。但因北面空虛未能形成包圍,且各部加入戰鬥先後不一,未能形成同時的突然攻擊,致使敵固守村莊頑抗,難以迅速解決戰鬥。4日晚,由保德南撤之敵1000餘入到達興縣,5日晨繼續東竄,企圖與興縣東撤之敵協力向東突圍。此時,第120師預料已難全殲敵人,遂以一部尾擊側擊撤退之敵,主力撤出戰鬥。敵倉惶突出包圍,於7月6日撤回嵐縣。
二十里鋪戰鬥,殲敵700多人,再次給敵以沉重打擊。第120師傷亡430餘人。
夏季反“掃蕩”,歷時月餘,共作戰250餘次,殲日偽軍4500多人,繳槍300餘支,收復了興縣、臨縣、方山、保德、河曲等縣城。
(二)大青山抗日遊擊根據地的初步鞏固
1938年11月,大青山支隊在粉碎日軍對大青山東部和綏西薩拉齊以北山區“掃蕩”後,在大青山地區立住了腳,建立了綏中、綏西、綏南三十游擊區。12月下旬,第715團主力奉命由大青山開赴冀中,留下相當於1個營的兵力加上戰地總動員委員會(簡稱戰動總會)第4支隊共七八百人,堅持鬥爭。此時,大青山支隊重新調整了部署,決定第1營所舀部隊在綏南活動;第2營所留部隊、戰動總會晉察綏邊區工作委員會機關及第4支隊,隨大青山支隊司令部在綏中活動;第3營所留部隊仍在綏西活動。
1938年11月,中共中央決定將活動在伊克昭盟的綏蒙工作委員會和大青山工作委員會(又稱特委)合併,成立中共綏遠省委,白如冰任書記。1939年3月,綏蒙工委由伊盟到達大青山,與大青山支隊會臺。
1940年4月中共綏遠區黨委與雁北地委合併組成晉綏邊區黨委,書記白如冰。
為便於對敵作戰,從1938年冬起,大青山支隊著手改建騎兵,以從戰鬥中繳獲的馬匹和群眾支援的馬匹逐步改建,到1939年夏,除綏西部隊一部分未改建騎兵外,其餘部隊全部改為騎兵。並經批准,大青山支隊改編為騎兵支隊,下轄3個營,發展到10O0餘人。
大青山土匪活動猖獗。為穩定社會秩序消除擾民禍害,1938年12月,大青山支隊開始剿匪。經過兩三個月作戰,共消滅大小土匪40餘股,約1500人,匪患得到初步平息。
遵照中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