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遊擊戰爭。在日軍進攻上海、威脅南京的形勢下,國民政府始同中共中央達成協議。
10月12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宣佈南方8省14個地區(不包括瓊崖紅軍游擊隊)的紅軍和游擊隊,改編力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繼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任命葉挺為軍長後,由中共中央提名經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核定,又任命項英為副軍長,張雲逸為參謀長,周子昆為副參謀長,袁國平為政治部主任,鄧子恢為政治部副主任。為加強黨對新四軍的領導,中共中央決定成立中央軍委新四軍分會,以項英任書記,陳毅任副書記。
1937年12月25日,新四軍軍部在漢口成立。1938年1月6日移至南昌。
2月上旬,軍部命令江南各游擊隊到皖南歙縣之巖寺集結整編,江北各游擊隊分別在湖北黃安(今紅安)七里坪和河南確山縣竹溝集結改編。全軍編為4個支隊:第1支隊,司令員陳毅,副司令員傅秋濤,轄第1、第2兩團,共2300餘人;第2支隊,司令員張鼎丞,副司令員粟裕,轄第3、第4兩團,共1800餘人;第3支隊,司令員張雲逸(兼),副司令員譚震林,轄第5、第6團,共2100餘人;第4支隊,司令員高敬亭,轄第7、第8、第9團和手槍團,共3100餘人;軍部機關、特務營等980餘人。全軍共1。03萬餘人,各種槍6200支(挺)。
1938年2月,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新四軍各支隊開始向皖南、皖中集中。在開進途中,各部隊廣泛宣傳共產黨的抗日救國十大綱領,開展統一戰線工作,並模範地執行群眾紀律,受到沿途人民的熱烈歡迎和高度稱讚,在2~4月間,第1、第2和第3支隊分別到達皖南巖寺,第4支隊於皖西霍山縣流波疃會合後進至皖中舒城地區。4月4日,軍部由南昌進至巖寺。繼之,各支隊進行整編訓練,準備開赴華中敵後抗日。
二、京滬杭地區淪陷後中共中央開闢華中的方針和部署
京滬杭地區淪陷後,日本侵略軍進行瘋狂的燒殺搶掠,僅南京慘絕人衰的大屠殺,即有30餘萬人民死於日本侵略軍的屠刀之下,全市房屋1/3化為灰燼,在日本侵略軍“中日親善”,“中日提攜”的蠱惑下,淪陷區漢奸猖狂活動,到處組織“維持會”,為虎作倀;國民黨軍的散兵遊勇四處流竄搶劫;豪紳地主、幫會首領、土匪頭目,紛紛收集武器,組織或擴充武裝,自封“司令”,各霸一方,敲詐勒索。廣大人民陷入國破家亡的痛苦深淵,迫切要求抗日自衛。
1938年春,敵華中派遣軍協同華北方面軍沿津浦鐵路夾擊徐州地區後,國民黨軍隊和舊政權機構大部撤走,蘇浙皖大部地區已成敵後,然而敵軍兵力不足,只能控制大中城市和主要交通線,廣大鄉村尚無力顧及,偽政權亦剛剛建立,力量薄弱,這對新四軍挺進華中敵後開展游擊戰爭,建立華中敵後抗日根據地是一個有利時機。特別是,由於中共中央抗日救國十大綱領的提出和實行,以及八路軍在華北敵後游擊戰爭的迅速開展,大大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戰信心,人民迫切希望新四軍迅速挺進華中敵後,打擊日本侵略軍。
而且,全國抗戰爆發前後,蘇浙皖地區在共產黨的領導下,群眾性的抗日救亡運動蓬勃興起,有的地方還組織了抗日武裝,這就為新四軍挺進華中敵後創造了條件。
根據華中的戰略地位、形勢及開展華中敵後抗日遊擊戰爭的條件,毛澤東於1938年2月15日,致電中共東南分局書記項英等,指出:“在目前最有利於發展地區,還在江蘇境內的茅山山脈,即以溧陽、傈水地區為中心向著南京、鎮江、丹陽、金壇、宜興、長興、廣德線上之敵作戰,必能建立根據地,擴大新四軍基礎。”5月4日,毛澤東又對新四軍指出,在敵後進行遊擊戰爭雖有困難,敵情方面雖較嚴重,但只要有廣大群眾,活動地區充分,注意指揮的機動靈活,也會能夠克服這種困難,這是河北及山東方面的游擊戰爭已經證明了的。
5月14日,中共中央進一步指出:根據華北的經驗,在目前形勢下,在敵人的廣大後方,即使是平原地區,極便利於我們的遊擊活動與根據地的創造。因此,新四軍正應利用目前的有利時機,主動地積極地深入到敵人後方去,以自己靈活堅決的行動,模範的紀律與群眾工作,大膽地去發動與組織群眾,組織游擊隊,擴大自己,解決自己的武裝和給養,在大江以南,創立一些模範的遊擊根據地,以建立新四軍的威信,擴大新四軍的影響。
三、挺進華中敵後,開展游擊戰爭,建立根據地根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