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旗譜 》?搖“小楊樹一房高,嫩枝上挑著幾片明亮的大葉子的時候,把濤娘娶了來……小楊樹冒出房簷高,葉子遮起陰涼,風一吹嘩啦啦響的時候,媳婦生下了運濤……”——說來不可思議,就因了這幾行,至今散步或出遊時我的目光都下意識地搜尋大葉楊的姿影。每次與之相遇,都像見到久別的親人,站在她特有的濃陰下,對著挺拔的白色樹幹和嘩啦啦響的葉片沉默良久,回味遠逝的少年情懷,回味莫名的鄉愁,即便身在遠離故國的異邦。
書的背影(2)
《 北極星 》?搖吳伯簫這本散文集是我仍可在書房中找出的當年愛不釋手的幾本書之一。作家出版社1963年出版,印數40000冊,定價0?郾38元。紙泛黃了,書脊幾乎剝落,扉頁寫有父親的名字,裡面讓我用紅藍鉛筆和鋼筆畫滿了道道,還在每篇最後的空白處自作聰明地總結了“寫作手法”,日期多是1966年1月。也的確是她教了我一些“寫作手法”,同時讓我至今仍習慣於睡前看一兩篇散文,把“漂亮句子”帶入夢鄉。不妨說,沒有吳伯簫這本散文集,也就沒有我今天的散文習作。
特別想說幾句的是,我的少年時代是在東北一個只有五戶人家的小山村度過的,能讀到的書非常有限。除了偷翻在公社當一般幹部的爸爸的書箱——他不滿意我看三國水滸等所謂舊書——只有同學和夥伴之間互借。不知道圖書館為何物,買書也很困難。公社供銷社的文具櫃檯裡只擺著一二十本連環畫,縣城倒是有個新華書店,但去三十里外的縣城甚至比現在出國還難。實在沒書看了,就看牆上糊的報紙。至於書桌就更無從談起了——八口之家,僅靠在外地工作的父親四十七元工資生活,睡覺的地方都成問題。又沒有電,晚間看書抄錄“漂亮句子”,只能趴在櫃角、炕桌或窗臺上。現在都好像能聞到煤油燈“刺啦”一聲燒焦額前頭髮時那股特殊的焦煳味兒。
最後,讓我作為附錄把我小學五六年級和初中期間( 1964年到1968年 )主要讀的書目抄給大家。多數是從讀書筆記和不完全的日記中抄錄的,作者的名字或有或沒有。我想,那既是我讀過的書的背影,也是我自身的背影,同時也未嘗不是整整一代人的背影和一個時代的背影。
附錄:
《 西遊記 》《 英烈傳 》《 說岳全傳 》《 水滸傳 》《 說唐 》《 千家詩 》《 新增廣 》《 杜十娘怒沉百寶箱 》《 鏡花緣 》( 李汝珍 )《 三國演義 》《 苦菜花 》( 馮德英 )《 戰鬥的青春 》《 白求恩大夫 》( 周爾復 )《 憩園 》( 巴金 )《 青年英雄的故事 》《 幸福 》( 秦兆陽 )《 呂梁英雄傳 》《 迎春花 》《 兒女風塵記 》《 小小十年 》《 少年時代 》( 郭沫若 )《 敵後武工隊 》《 野火春風斗古城 》《 烈火金剛 》《 監獄裡的鬥爭 》《 赤膽忠心 》( 王火等 )《 洮河飛浪 》《 晉陽秋 》( 湘慕 )《 紅旗譜 》《 草原奇兵 》《 紅旗飄飄 》《 狼牙山五壯士 》《 苗家三兄弟 》《 青春之歌 》《 紅巖 》《 蝦球傳 》《 十萬個為什麼 》《 創業史 》( 柳青 )《 紅日 》《 香飄四季 》《 草原烽火 》《 高玉寶 》《 平原槍聲 》( 張寶玉 )《 林海雪原 》《 鐵道游擊隊 》《 人應該怎樣度過自己的一生 》( 敢峰 )《 北極星 》( 吳伯簫 )《 花城 》( 秦牧 )《 毛主席詩詞解釋 》( 郭沫若等 )《 水滸後傳 》《 普通一兵 》( 波·儒爾巴著 孫廣英譯 )《 真正的人 》《 豔陽天 》《 歐陽海之歌 》《 紅色交通線 》《 貴族之家 》《 紅湖的秘密 》《 陽光燦爛照天山 》( 碧野 )
那些孤獨而坦誠的心靈們
去了日本一年,在東京大學煞有介事地鼓搗一點兒所謂學術研究。但國內絕大多數讀者顯然矇在鼓裡,以為我照舊守在青島傻乎乎吃粉筆灰爬格格——畢竟我不能給每一位讀者發個通知,而媒體傳播的範圍也終究有限——於是信仍一封封聯翩飛來,飛進學院辦公室角落一個大紙箱裡。紙箱滿了,塑膠袋也滿了——它們就那樣蹲在角落裡不聲不響等我歸來。真是委屈了它們。回國後第一天去辦公室,我就心疼地把它們接回家中。
以一天一封計,也有三四百封。一次收到這麼多信有生以來還是頭一遭。海外一年,我基本用E?鄄mail同國內媒體和朋友聯絡。E?鄄mail那勞什子不知哪個淘氣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