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從中受益不少。從這個角度說,讓成人拆遷搬到孩子的世界毫無必要。
但是孩子仍需要大人兌現與他們玩遊戲的承諾,大人們必須要擠出這點時間來。剛開始和孩子玩對大人來說可能並不容易,但只要下定決心,多加練習,你就能行。它會讓你覺得很有意思。包括父母在內的所有大人都會對孩子造成傷害,這一點我們已經知道得太多,但另一方面,大人們也能給孩子提供幫助。這不僅僅指讓他們走出歧途,遠離危險,還能積極地幫助孩子健康成長、心理康復,與他人維持良好關係。既然孩子總是以遊戲來維持關係、療傷和建立自信,那麼對大人來說,當然就應該義無反顧地陪孩子游戲,以提供他們所需要的幫助。 。 想看書來
幫助孩子
幫助孩子
遊戲是孩子主要的溝通方式。禁止孩子游戲,就好像禁止大人不要說話或思考。想控制孩子的遊戲,就好比要控制大人所說的每一句話。若是完全不陪伴孩子游戲,也就好像要大人一整天不跟別人說話一樣。
大人在遊戲中的角色可以小得不值一提,比如說確保遊戲安全,孩子需要時能在場。有時孩子在快樂地玩耍,我們卻在另一房間裡,這時親子教育當中最重要的時刻可能就會出現了。他們理所當然地認為大人應該隨叫隨到。
他們可能只是需要有人來欣賞他們的魔術或者笑話,有人幫他們把澡盆放滿水,有人把他們帶到朋友家。這些時候,我們與其說是父母還不如說是傭人。任何人都可以做這些事,為什麼非得是我呢?看似如此,其實你跟他在一起就是不一樣——在這種時刻,孩子身邊需要的還是與他最親的人,雖然他們要求的並不多。
七十年代,布萊恩與雪莉&;#8226;沙頓—史密斯(Brian and Shirley Sutton…Smith)曾經合作寫過一本好書,專門論述孩子的遊戲。他們在書中舉過一個有趣的例子,我稱之為“插柳式參與法”:
在你忙著用吸塵器清理地板時,你的小孩突然提著包包經過你的面前,走到門口,跟你說再見。“我要去醫院了,再見,拜拜。”
……你的角色是踏進這個遊戲一小步,不用太多。只需跟他揮手道別,然後繼續吸地板。……
最後你問:“你回來了嗎?”他回答:“嗯。”你過去抱緊他,告訴他你有多
高興他回來了。
當然,光有這種“插柳式參與法”還不夠。遊戲能夠在大人與孩子之間,不知不覺就傳遞出一些深層的意義(沒人會覺察得到,除了我這樣多事的心理學家外。)親子之間一直都是以遊戲來進行情感的交流,這自然、隨意得就像我們不假思索就可以呼吸、走路一樣。孩子與成人都會運用遊戲建立聯結,培養自信,和完成心理康復。但是,如果想賦予遊戲一些功能,大人可能就需要付出一些努力和參悟。以下列舉的這些情況,孩子更需要大人的主動參與:
&;#8226;交流障礙:當孩子很難與夥伴或其他成人產生聯結時;
&;#8226;不能收放自如地玩耍;
&;#8226;當孩子的生活出現一些變動時(如上幼兒園、弟妹出生、有親人離婚或死亡等);
&;#8226;當孩子處於危險時。
接著就來談談孩子玩遊戲時遇到的一些問題,以及大人如何幫助他們。
1。交流障礙
十歲的奧斯汀無法快樂自如地玩耍。他不知道怎麼跟別人相處、交往。這也難怪,他只想玩一種野蠻的足球遊戲。如果有人想跟他一起玩,他會很快地跑開,如果大家去玩別的遊戲時,他又會顯出不悅的神情。他的父母前來諮詢之後,我們決定安排一些發生身體接觸的特定遊戲,讓他分別和爸爸、媽媽玩。他們可以角力、玩枕頭大戰或騎在爸媽背上在家裡四處遊走;再多擁抱擁抱,給他更多的依偎。如果奧斯汀開始變得暴躁煩人了,就稍做休息,再回去遊戲。這些微小的改變對奧斯汀產生了重要影響,他也就不再那麼難相處了。
鬱鬱寡歡地獨自坐著,這是孩子有交流障礙問題的另一徵兆。這些孩子需要大人付出更多努力,為他們專門設計遊戲,才能幫助他們走出“隔絕感”的塔樓,與他人發生交流。遊戲對他們而言是需要訓練的,只有這樣,他們才知道怎麼和同伴產生互動。在遊戲中所獲得的愛心、情感和關注,將幫助他們培養出與夥伴遊戲的自信心和玩遊戲的能力。
他們需要的也許再簡單不過:當他們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