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邊竊笑,她終於看到淘氣的布萊恩有了另一個發洩物件,而布萊恩則很高興,終於不用聽數落,不用受罰,就能繼續玩下去。我也終於看到布萊恩釋放出了他內心的情緒,雖然不怎麼直接。他罵我笨蛋、用枕頭打我,這個過程同時也把他過去內心受過的打擊、覺得自己愚蠢的感受間接地釋放了出來。
我用枕頭甩了康妮一下,讓她行動起來。畢竟是她和布萊恩之間的關係才最親。康妮對我說:“哦——不——不不不!我才不要呢。我也要一起玩嗎?”布萊恩回答:“沒錯。”結果,我們就玩起了三角枕頭大戰。
幾個星期以後,我問康妮她對這次遊戲怎麼看。她說經過這次遊戲,她與兒子的關係有了很大改善,她注意到兒子其實想跟她一起玩,想和她親近,雖然看起來想拒她於千里之外。她也意識到,在過去那些操心事,在家做飯、開車接送、輔導功課,去看比賽自己還得做司機,讓她覺得已是筋疲力盡了,也就再沒精力玩遊戲了。然而,只要好好地和孩子玩上一次遊戲,不僅讓她清楚地看到孩子多麼需要遊戲,也認識到遊戲本身其實帶來了多少活力。
從此之後,他們家就有了更多的遊戲時間,聽康妮的講述,我不知道誰更喜歡、享受著遊戲的樂趣。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重回童年
與孩子相處時,帶著你的智慧和法寶,然後坐到地板上。
——歐馬利(Austin O’Malley)
傑米是我八歲的小鄰居,從他那我學到一個很不賴的遊戲。傑米的小表妹每次找他玩時,他都會帶她去對面的公園盪鞦韆。他站在表妹前面給她推力,等到鞦韆蕩回來時,他都會站在一個定點上,讓她的腳幾乎就碰到他的胸前。這時候,他會誇張地往後跌倒,假裝跟她生氣。他會站起來說:“你最好別再那樣啊!”她會開心得大笑起來,他呢就和她反覆地玩這個遊戲,一點也不會厭。
為什麼說這個遊戲不賴?因為它不僅包括了遊戲的各種深層含義,同時還不失其趣味。兩個人發生身體接觸,或是幾乎要接觸到,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建立聯結的方式;讓年幼的成為更有力的角色,能為她建立自信。
除此之外,學步兒之所以叫做學步兒,是因為他們在學走路,經常會跌倒。由別人用一種好玩的方式假裝跌倒,可以讓學步兒以咯咯笑的方式釋放他們對走路的恐懼感。比起他們去找其他學步兒把他們推倒,或是因為走路太困難而總是纏著大人抱抱,要好很多。
我常常把傑米作為榜樣激勵自己,去想辦法幫助一些孩子走出“隔離”或者“無力”的塔樓,進入充滿活力與喜悅的遊戲世界。傑米的例子裡,他所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加入年幼孩子的世界。他先是把自我的身份降低了,妹妹認為怎麼玩最有趣,自己就怎麼玩。
遊戲式親子教育提倡父母們、所有的教育者們就是要像傑米一樣充滿渴望,與孩子形成聯結,隨時準備著為孩子獻出永不枯竭的愛意、鼓勵與激情。放鬆下來吧——心理需要放鬆,身體也需要放鬆,我們大多數大人蹲下來與孩子游戲時,表情還是有點緊張,身子還是有點僵硬。既然快樂和笑聲是進入孩子世界的入門券,我們就需要學習下怎麼讓自己開心一點。當我們與孩子聯結斷裂時——這可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著的事實,遊戲是幫我們建立起與他們深度聯結的最好橋樑。我們必須準備好,別無選擇。
重回童年
在這個遊戲王國裡孩子可以優遊自在,但許多成人卻覺得自己像個局外人。我們都曾經在那個國度快活地生活過,但現在似乎已經忘光了。我們也許會不無羨慕地看著這個世界,希望自己還能像從前那樣無憂無慮地玩耍。但是,或許我們還在慶幸自己又可以像個成人樣了,孩子們終於都跑到隔壁房間或室外玩去了。我一個朋友曾經半開玩笑地跟他的幾個孩子這麼說:“除非有人流血,否則別叫我。”
許多成人,特別是忙碌的爸爸媽媽們,對與孩子們一起玩這件事存有牴觸心理。他們會說:“孩子喜歡在地板上玩耍,但我不喜歡。如果我打小就該在地板上玩,那我的膝蓋就不會發出吱嘎聲,也就不會介意把自己弄髒。為什麼孩子就不能自己玩,和朋友玩,到外面去玩呢?”孩子當然可以並且也應該自己玩,和朋友玩上一段時間。放手讓孩子自己玩耍可以培養獨立自主的能力,而且也能讓父母得到必要的休息,完成自己的工作,把飯煮好。孩子與他人一起自由地玩耍,能讓他們學習解決自己的問題,而不用擔心成人的介入。孩子需要這種沒有大人的時間,他們確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