麼關係,三大力量極為了這種關係,會在地緣方面和亞力量集團方面怎麼辦?我覺得這個就是一個全球的概念。� 李曉寧: 歐洲有技術、教育資源,加上俄羅斯那麼一大片土地、礦產、石油,是很有潛力的板塊。 在日本10年經濟危機以後,今後怎麼走?日本企業界現在基本上有一個共識。原來日本有些飄飄然,開始折騰,曾經想從經濟上佔領美國,把像美國的洛克菲勒公司那樣的企業全買下,日本也就世界第一了。買完美國的再買歐洲的產業。後來事與願違,全泡湯了。檢討自己,怎麼辦呢?一個最實際的想法——製造業向中國轉移。 中國正面臨著農業向工業化大規模轉型的時期。大量的村鎮將城市化,大城市化。工業佈局與結構不斷有巨大調整。原來的中小城市化,早期的鄉鎮企業,雖然起了很好的開拓作用,但是非常浪費資源,重複建設非常多,況且不成生態規模。現在明白了,形成特大城市工業生態圈是很重要的,首先要配套。中國發展有一個缺陷,我們很多是從農村開始的,人家都是先城市化。先工業化就要先城市化,是這樣做的,我們是倒過來的。 靠什麼支撐特大城市化?怎麼建立骨幹企業呢?製造業的轉移,對我們是個契機。對日本也是一個契機。原先日本緊跟美國,有好些東西不給我們。現在大規模地向中國轉移。你日本不轉移,歐洲人就轉移。你愛轉不轉。如果中國真正實現了世界主要產品的製造,中國的農業人口將會大大增加就業機會。同時中國的綜合國力將大大增強。現在慢慢要在政治上的問題與日本調整。抓準機會。   
不是走向單極 而是天下三分�(3)
另外,還有東南亞。這也是一個需要實施開發的重要地區。中國應該把這個地區看成一個經濟合作圈。要不斷提高這個經濟圈的競爭力。我原來有一個想法。亞洲的大學教育水平和創新能力不如美國高。而好的教育會產生非常強的技術創新能力。美國的大學向來跟工業結合得很好,所以美國大學的創新力很強。歐洲大學創新力都不如它。我們亞洲地區建立一個我們亞洲人的大學教育體系,將會對東亞及東南亞提供更好的人才和技術支援。中國、韓國、日本的大學應加強合作並向亞洲地區提供最優惠的教育。 現今後的發展中間,三個圈之間,總是二打一,絕不可能出現三個圈絕對的均勢。總是二打一。為了不落在被打的位置上,所以對形勢要有準確的判斷。� 王湘穗:我們一直提倡教育立國,現在看起來不夠了,還要教育立洲,靠教育立亞洲。這是發展方向,也是發展策略。 另一個是補漏。我們要利用美歐相掐的時機,借美國之力解決中亞資源問題。如果中亞資源都被歐洲控制,俄羅斯遠東地區的石油也不牢靠,這樣的話所謂東亞圈就立不住了。� 王建: 現在要區分兩個概念,美國的概念和世界的概念,或者說美國的概念和歐洲和東亞的概念是不一致的。因為美國的利益在於虛擬經濟利益,我們的利益不是虛擬經濟利益。歐洲的這個虛擬經濟利益,實際也是次要位置的,它首先需要整合東歐經濟,需要擴大它的歐盟這個共同市場。� 王湘穗:目前三大經濟圈的生存狀態存在代差,美國已經進入虛擬經濟階段,歐洲一隻腳還在門外,東亞還是在搞實物經濟。在食物鏈上美歐越接近,競爭就激烈,東亞搞實物經濟,有淨儲蓄額,反而都要拉你。� 王建: 經濟的區域化有排他性質。貿易圈要分出圈裡圈外,當北美自由貿易區出現的時候,把墨西哥拉進去,排除中國的勞動力產品,使中國的鄉鎮企業走下坡路,因為出口中斷了,沒法透過鄉鎮企業的勞動力轉移繼續拉動農村經濟增長,這是很大的變化。現在歐盟把東擴的步伐邁出來了,10個東歐國家進去了,它們這些收入也是在三四千美元的水平,應該跟中國大陸1千美元,跟韓國及中國港、臺地區,至少也是差不多在一個臺階上,拉不大距離。 東歐國家,像波蘭這些國家加入進去,實際上會替代“亞洲四小龍”的貿易功能,是排它,也排我們,也排它們。實際上歐盟的出現,畫了這麼一圈,把美國踢出去,逼著美國在北美畫一個圈,這兩個圈一出現,東亞過去主要靠這兩個市場,現在你再想進去,進不去了。實際上,是歐洲和北美的經濟區域化在推動東亞地區的經濟區域化,或者說是東亞經濟圈和東亞貨幣聯盟的催化劑。 還有這場戰爭,打得亞洲國家都警惕了。日本是個什麼?是個大相撲,塊頭很大,力量很大,但是赤裸裸的,沒有任何盔甲,沒有自衛能力。在東亞只有中國有洲際彈道導彈,有核潛艇,並且逐步會有提供天基資訊,打高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