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產業中,中國的鋼鐵、煤炭、發電量這些基礎產業的規模,已經是世界第一。從高階製造業看,2002年中國的手機生產和消費已經是世界第一,今年電腦的產銷量將排名世界第二,離第一也不遠了。還有汽車,近3年平均的增長率高達40%以上,今年頭5個月轎車的產量增長率是80%,按照這個速度,再有5年中國也會成為世界第一的汽車生產和消費大國。再就是工作母機,目前中國機床的數控化率已經達到近40%,中國已經在去年取代德國成為世界第一的數控機床市場,這表明中國正在迎來對製造業的技術基礎大規模改造的時代。隨著世界對中國製造產業轉移的繼續,中國和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地區,必將成為世界最大的製造業中心。我們可以估計一下,在我前面所說的未來20年三大板塊的GDP中,如果北美經濟區是19萬億美元,可能其中的製造業份額只佔20%,就是不到4萬億美元,大歐盟21萬億美元GDP中,製造業可能佔30%,就是不到7萬億美元,而東亞經濟區由於中國仍處在工業化高峰,製造業可能還要佔到40%甚至是45%,那麼在東亞區25萬億美元GDP中就是10~11萬億美元,大約是歐、美兩家之和。 美國在19世紀中期雖然GDP還小於英國,但鋼鐵和汽車等主要製造業產品的產量就已經超過了英國,可是直到1897年歐洲各大國駐美國的外交機構還只是公使級。當時在歐洲人的眼中,誰也沒有認為美國會在即將到來的20世紀取代英國,成為世界第一的強國。這很類似中國今天的情況,雖然中國的GDP在2002年已經是世界第六,2003年肯定會超過法國進入世界第五,但是在G8會議中仍然沒有中國的位置。可是隨著中國的快速工業化繼續推進,以中國的製造業和市場為主體的東亞經濟區肯定會逐步走向世界最大力量極的位置,因為歸根結底,製造業是骨頭,是肌肉,虛擬經濟只是毛和皮。 但是製造業的成長還是依賴於能源、礦產等初級產品的供給,沒有這些東西,製造業還是長不大,這就又回到了東亞地區的資源瓶頸問題。能不能靠技術解決資源瓶頸?我們希望是能夠,但是在可以看到的未來,就是在將來的20年,傳統的能源和原材料可能還是會佔據主體地位,這樣看來,東亞地區在未來三大板塊中要想立足,最大的問題是解決自己的資源保障問題。 是否可以走發展高技術的路子?用高技術產品去交換資源產品,同時由於高技術產品的附加價值高,在較少消耗初級產品資源的基礎上也可以實現高增長,並藉此取得相對於其他兩大板塊的技術優勢。東亞地區的技術發展有這個前景,比如IT,比如軟體業,若干年後可能會形成我們優勢。人們預計,現在摩爾定律在逐漸失效,過去講晶片的整合度18個月翻一番。 在已經進入到亞微米的時候,不可能繼續靠技術提高晶片的速度,以後的速度靠軟體提高,這就和軟體使用的語言有關係,單個詞彙當中可以表達出來的內容,中文絕對比英文好得多,漢語的優勢就出來了,所以未來IT產業的制高點可能在中國,是中文使我們走上制高點。 這個道理很簡單。 物質產品極大擴張的時候,對技術需求最強烈。第三代電聯標準要用中國標準,因為市場在我們這兒,我們佔有最大的手機市場,就是佔有制高點,我們如果能解決能源供應的問題,技術、礦產資源的問題,東亞這個力量極,絕對是世界最大的力量極。� 王湘穗:歐、亞這兩個圈與美國相比,共同的缺點是什麼?� 王建:如果從未來20年的跨度看,還是資源短缺。三大力量級,對於內部市場來說,實際上就美國沒有問題。市場只有大到足夠培育,或者是容納世界級的企業誕生就足夠了,但只有美國是最不擔心資源的,我們還擔心資源,歐洲也擔心資源。美國恰恰最不擔心資源,如果沒有資源,人口多了反而是經濟增長的累贅。 一方面是人口和人均收入乘積所形成市場需求。另一方面,是達到規模經濟效益要求的產業體系,從這點來說,三大力量級裡邊誰的市場規模都沒問題,主要看它的資源條件。為什麼美國在伊拉克打一個楔子,而且我認為它會長期保持存在,就是因為在傳統能源方式不改變的時候,在這個地方就可以影響你,你的經濟就不穩。你的貨幣就不穩,實際上貨幣還是表象,本質是經濟,是製造業,是物質生產的情況,物質生產一斷流,貨幣靠什麼支撐? 也成一張紙。� 王湘穗: 看來除了美元這一極以外,無論歐元區還是東亞區,都缺資源。因此,美元如果不想讓這兩個極出現的話,最方便的方式是控制資源。� 王建:在新戰國時代,三大力量極是一個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