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於民間,長於民間,沒有經過主流意識的疏導和規範,沒有經過文化精英的加工改造,充滿著鄉土氣息,涵蘊著豐富的生活共識。

草根文化所能表述的是一種非主流、非正統、非專業或曰愛好者,甚至純然出自民間草澤的人所構成的群體,他們使之區別於那種固步自封、惟我獨尊的所謂正統的,主流的聲音,有其獨立存在的理由和獨特優勢。

面朝黃土背朝天,靠雙手勞作,靠老天吃飯;一代代繁衍,隨遇而安,只求溫飽和生存,決不苛求上蒼。這就是中國的老百姓。

10年前,我們還生活在農村,30年前,我們的父母也在農村,100年前,我們的祖輩大都在農村——我們都曾經是草根。

身為草根的老百姓苦啊。草根中的草根——農民更苦。

天災人禍,旱澇蟲災,野狼肆虐,土匪橫行,鄉紳霸道,官吏腐敗,政治黑暗,軍閥混戰,外侮入侵,疾病流行。直至今日還沒有解決吃飯、住房、醫療和教育四座大山的難題,可草根依然比我們這些偽精英活的堅強。

是什麼讓草根如此堅韌?是什麼信念支撐著草根生命不止,奮鬥不休?

僅以此篇,獻給生我們、養我們的草根一樣的父親母親。 。。

北斗星:開篇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

望西都,意躊躕,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

古人一首散曲,說不盡草根的苦辣和酸甜。

華夏文明五千年,得山東者得天下。而紮根在山東大地的布衣百姓們,更像是滿山遍野的荒草一樣,“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一年年、一代代,頑強地生存下來。

山東,自古以來就以“中華文化圖騰”的發源地之一聞名天下,距今四五十萬年前更新世的“沂源人”是中國最早的直立人之一,距今7300年-6100年前的“北辛文化”、公元前4300年-前2500年的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則是中華文明的活化石,龍山文化的發掘之中,有最早的漢字陶片。

黃河之畔,北海之濱,泰山腳下,位於華北平原東部的山東很早就受到華夏文明的影響。

商朝建立之前,山東西部曾是商族的活動中心,也是商統治的中心區域;對山東東部未漢化的東夷人,商王朝透過盟國奄國、薄姑國等進行統治。

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滅商紂,天下更始。武王首封輔佐有功的姜子牙於齊,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則封於魯。

齊魯大地,從此成為山東的代名詞。而在這片並非想象得那麼富庶的土地上,過於龐大的人口和相對稀缺的資源之間,草根們面對生生繁衍的祖傳重任,不得不與天抗爭。

據《左傳•僖公四年》記載,齊國定都臨淄,其疆域“東至於海、西至於河(黃河)、南至於穆陵(今沂水與臨朐交界處)、北至於無棣(今河北鹽山)”。

齊國“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融合“東夷文化”、“因其俗,簡其禮”,“舉賢而尚功”,務實革新、相容幷包,國力相當鼎盛。

齊國的工商業與技術也非常發達,山東得海鹽之利,有冶鐵之功,桑植、紡織業也很發達,所以有“冠帶衣履天下”的美譽。

魯國都於曲阜,其疆域在《詩•魯頌•宮》中描述為“泰山岩巖,魯邦所詹。奄有龜蒙,遂荒大東。至於海邦,淮夷來同”。

魯國秉承周朝禮樂典儀,“尊尊而親親”,農業發達,民風淳樸,加上孔孟文化的薰陶,山東遂成為後世推崇的尊尚仁義、傳統、倫理、人和的“禮儀之邦”。

齊魯文化對中華文化的形成發展有大量貢獻及深遠影響。

生於魯都曲阜的孔夫子在這裡創始了儒家思想,成為後來中國社會框架與價值觀的基石。孟子、莊子、孫子、墨子、魯班、扁鵲……

在這些聖賢、達人的背後,是無數草根的默默耕耘,每一次朝代更迭和戰亂紛起,則是“千村仳離人遺失,萬戶蕭疏鬼唱歌”的淒涼,草根的命運,如同螻蟻、浮萍。

春秋時期,山東境內還有其他許多小一些的諸侯國,僅見於《左傳》的就有55個國家之多,其中疆域及影響較大的有萊、莒、滕等國,他們後來多被齊、魯兩國併吞。

公元前221年,地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