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方的秦國經過百年勵精圖治,“遠交近攻”,將戰國七雄之中的六國一一剪除,齊國成為最後被秦國吞併的諸侯國,華夏中國首次實現了大一統。

孟姜女哭長城,千百年來一直在控訴秦始皇的窮兵黷武,五月五端午節的由來,一代代紀念著不肯隨波逐流的忠臣屈原,秦朝的建立,是無數草根的累累白骨和妻離子散。

祥雲色的大漢王朝是中國人真正崛起於世界之林的第一次,也是最揚眉吐氣的一次,大漢王朝與羅馬帝國東西遙遙呼應,而山東素有“膏壤千里”的美譽,秦漢以來成為中國的經濟中心。

山東的糧食不斷沿黃河西溯,供應關中。山東是漢代“絲綢之路”的重要源頭,臨淄、定陶、亢父(今濟寧)是全國的三大紡織中心,大量精緻的紡織品自此源源不斷地輸往西域。

西漢時期,山東地區有1700餘萬人、390餘萬戶,接近全國人口的三分之一,也是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漢朝在今山東設2個州(一級行政區):北部的青州和南部的兗州。

及至東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爭戰頻仍,經濟有所破壞,草根百姓們一次次陷入水深火熱的顛沛流離之中。

到唐代,山東恢復發展,當時主要屬於河南道。開元天寶年間,山東每年都有幾百萬石的粟米運至關中,而青、齊(今青州、濟南)等地的物價仍遠低於中國其他地方。唐代兗州的鏡花綾、青州的仙紋綾,都是馳名全國的精美織品。

唐朝至隋朝初年,山東地區的戶數佔全國總數的21%。

至唐後期,山東戰亂又起。天災、人禍不斷,於是黃巢起義,延續了歷代反民必出山東的慣例。

到北宋時期宋江等人在水泊梁山揭竿造反,替天行道,這個故事後來被施耐庵先生寫進了《水滸傳》。

到元代,山東只有126萬人、38萬戶,與金代相比,人數減少約87%、戶數減少約75%,更不及西漢時期的十分之一。

元朝末年,元政府連年對外用兵,對內實行民族壓迫,加之黃淮流域水災不斷,饑荒頻仍,終於激起連綿十餘年的紅巾軍起義。

元政府予以殘暴的鎮壓,爭域奪地的殊死之戰時有發生,兩淮、山東、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

元末戰亂的創傷未及醫治,明初“靖難之役”又接踵而至。冀、魯、豫、皖諸地深受其害,幾成無人之地。

明朝滅元朝後,從洪武初年至永樂十五年,五十餘年間組織了八次大規模的移民活動。

“問我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里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鴰窩。”這首民謠數百年來在我國許多地區廣為流傳。山東,也有了“山西大槐樹老鴰窩”千里移民的傳說,以及後世子孫尋根的執著。

明初光復時,山東“多是無人之地”,政府獎勵人民墾荒。到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山東的耕地面積有7240餘萬畝,是北宋時期的倍,居全國第三位。1421年永樂皇帝遷都北京以後,京杭大運河沿線的濟寧和臨清由於漕運的發展而繁榮起來。

明朝開始設立山東省,疆域除了齊魯大地,還包括隔海相望的遼東半島,這也是山東、遼寧淵源的開始,後來清朝、民國期間近300年間的移民浪潮——“闖關東”,山東人成為主力軍,既是天災人禍,也是尋根溯源。

老百姓難得過上舒心的日子,“寧為太平犬,不做亂世人”,這種理想在內憂外患之下也成為一種奢望,鴉片戰爭開啟了中國人的大門。

山東的老百姓敬天敬地敬祖宗,可是老天爺不開眼,山東十年倒有九年旱,一年不旱來水災。

清光緒三年至光緒六年(1876—1879年),山西、河南、陝西、直隸、山東五省發生特大旱災,延續時間之長,波及地域之廣,古今中外罕見,據歷史記載:僅僅餓殍就達一千萬人以上,被稱為古所僅有的“大祲奇災”,以“丁戊奇荒”聞名而載入中國近代災荒史。

李鴻章時為直隸總督,正處重災之區,賑災工作十分繁重,他在天津設立了直隸籌賑局處理賑務,盛宣懷以候補道的身份參加該局工作。盛宣懷在晚年回憶:“光緒四年,河間大災,赤地千里,天津遍設粥廠,途為之塞,李督派餘往視河間,先入獻縣境,即見餓民扶老攜幼,乞食於道,風吹即倒。”

“丁戊奇荒”僅僅是千百年來天災人禍的典型之一,山東,這個開墾最早的中華大地之一,似乎已經不再被上天庇佑。

1883年,黃河在山東境內決溢43次,口門53處,章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