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沒用了,什麼罰工資、降職、免職、充軍,大家都見識過了,還能嚇唬誰?
昀尷尬的,是禮部的頭頭腦腦們,皇帝下了聖旨,內閣又沒有封還,按說是不能不辦的。可是照現在這麼個局勢,如果真要去辦,沒準自己就被大家給辦了。想來想去,搞了個和稀泥方案:三王並封照辦,但同時也舉行冊立太子的儀式。
方案報上去,萬曆不幹:三王並封,就為不立太子,還想把我繞回去不成? 既然給面子皇帝都不要,也就沒啥說的了。禮部主事顧允成,工部主事嶽元聲,光祿寺
丞王學曾等人繼續上書,反對三王並封,這次萬曆估計也煩了,理都不理,隨他們去。 於是抗議的接著抗議,不理的照樣不理,誰也奈何不了誰。 局面一直僵持不下,大家這才突然發覺,還漏了一個關鍵人物——王錫爵。 這事既然是王錫爵和皇帝乾的,皇帝又不出頭,也只能拿王錫爵開儀了。
'1323' 先是顧允成、張輔之等一群王錫爵的老鄉上門,勸他認清形勢,早日解決問題。然後是吏部主事顧憲成代表吏部全體官員寫信給王錫爵,明白無誤地告訴他:現在情況很複雜,大家都反對你的三王並封,想糊弄過去是不行的, 王錫爵終於感受到了當年張居正的痛苦,不問青紅皂白,就圍上來群毆,沒法講道理,
就差打上門來了。 當然,一點也沒差,打上門的終究來了。 幾天之後,禮部給事中史孟麟、工部主事嶽元聲一行五人,來到王錫爵辦公的內閣,過
來只幹一件事:吵架。 剛開始的時候,氣氛還算不錯,史孟麟首先發言,就三王並封的合理性、程式性一一批
駁,有理有節,有根有據。 事情到這兒,還算是有事說事,可接下來,就不行了。 因為王錫爵自己也知道,三王並封是個爛事,根本就沒法辯,心裡理虧,半天都不說話。
對方一句句地問,他半句都沒答,憋了半天,終於忍不住了: “你們到底想怎麼樣?” 嶽元聲即刻回答: “請你立刻收回那道聖旨,別無商量! ” 接著一句: “皇上要問,就說是大臣們逼你這麼幹的! ” 王錫爵氣得不行,大聲回覆: “那我就把你們的名字都寫上去,怎麼樣?! ” 這是一句威脅性極強的話。然而嶽元聲回答的聲音卻更大: “那你就把我的名字寫在昀前面!充軍也好,廷杖也好,你看著辦! ” 遇到這種不要命的二愣子,王錫爵也沒辦法,只好說了軟話: “請你們放心,雖然三王並封,但皇長子出閣的時候,禮儀是不一樣的。 ” 首輔大人認輸了,嶽元聲卻不依不饒,跟上來就一句: “那是禮部的事,不是你的事! ” 談話不歡而散,王錫爵雖然狼狽不堪,卻也頂住了死不答應。 因為雖然罵者眾多,卻還沒有一個人能夠找到他的死穴。 這事看起來很簡單,萬曆耍了個計謀,把王錫爵繞了進去,王大人背黑鍋,啞巴吃黃連,
有苦說不出。 事實上,那是不可能的,王錫爵先生,雖然人比較實誠,也是在官場打滾幾十年的老油條,萬曆那點花花腸子,他一清二楚,之所以同意三王並封,是將計就計。 他的真正動機是,先利用三王並封,把皇長子的地位固定下來,然後藉機周旋,更進一
步逼皇帝冊立太子。 '1324' 在他看來,嶽元聲之流都是白頸烏鴉,整天吵吵嚷嚷,除了瞎咋呼,啥事也幹不成。所
以他任人笑罵,準備忍辱負重,一朝翻身。 然而這個世界上,終究還是有聰明人的。 庶吉士李騰芳就算一個。 李騰芳,湖廣湘潭人(今湖南湘潭)。從嚴格意義上講,他還不是官,但這位仁兄人還沒
進朝廷,就有了朝廷的悟性,只用一封信就揭破了王錫爵的秘密。 他的這封信,是當面交給王錫爵的,王大人本想打發這人走,可剛看幾行字,就把他給
拉住了: “公欲暫承上意,巧借王封,轉作冊立! ” 太深刻了,太尖銳了,於是王錫爵對他說: “請你坐下來,好好談一談。 ” 李騰芳接下來的話,徹底打亂了王錫爵的部署: “王大人,你的打算是對的。但請你想一想,封王之後,恐怕冊立還要延後,你還能在
朝廷呆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