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5部分

自己的回信。 可王錫爵剛開啟信,就傻眼了。 信上的內容是這樣的: “看了你的奏疏,為你的忠誠感動!我去年確實說過,今年要舉行冊立大典,但是(注

意此處),我昨天晚上讀了祖訓(相當於皇帝的家規),突然發現裡面有一句訓示:立嫡不立長,我琢磨了一下,皇后現在年紀還不大,萬一將來生了兒子,怎麼辦呢?是封太子,還是封王?”

“如果封王,那就違背了祖訓,如果封太子,那就有兩個太子了,我想來想去,想了個辦法,要不把我的三個兒子一起封王,等過了幾年,皇后沒生兒子,到時候再冊立長子也不遲。這事我琢磨好了,既不違背祖制,也能把事辦了,很好,你就這麼辦吧。”

階級鬥爭又有新動向了,很明顯,萬曆同志是很動了一番腦筋,覺得自己不夠分量,把老祖宗都搬出來了,還玩了個複雜的邏輯遊戲,有相當的技術含量,現解析如下。 '1321'

按老規矩,要立嫡子(皇后的兒子),可是皇后又沒生兒子,但皇后今天沒有兒子,不代表將來沒有。如果我立了長子,嫡子生出來,不就違反政策了嗎?但是皇后什麼時候生兒子,我也不知道,與其就這麼拖著,還不如把現在的三個兒子一起封了了事,到時再不生兒子,就立太子。先封再立,總算對上對下都有了交代。

王錫爵初一琢磨,就覺得這事有點懸,但聽起來似乎又只能這麼辦,思前想後,他也和了稀泥,拿出了兩套方案。 方案一、讓皇長子拜皇后為母親,這樣既是嫡子又是長子,問題就解決了。 方案二、按照皇帝的意思,三個兒子一起封王,到時再說。 附註:第二套方案,只有在萬不得已的時候,才能使用。 上當了,徹底上當了。 清醒了一輩子的王大人,似乎終於糊塗了,他好像並不知道,自己已經跳入了一個陷阱。 事實上,萬曆的真正目標,不是皇長子,而是皇三子。 他喜歡鄭貴妃,喜歡朱常洵,壓根就沒想過要立太子,搞三王並封,把皇長子、三子封了王,地位就平等了,然後就是拖,拖到大家都不鬧了,事情也就辦成了。 至於所謂萬不得已,採用第二方案,那也是句廢話,萬曆同志這輩子,那是經常地萬不得已。 總之,王錫爵算是上了賊船了。 萬曆立即選擇了第二種方案,並命令王錫爵準備執行。 經過長時間的密謀和策劃,萬曆二十一年(1593)正月二十六日,萬曆突然下發聖旨:

“我有三個兒子,長幼有序。但問題是,祖訓說要立嫡子,所以等著皇后生子,一直沒立太子,為妥善解決這一問題,特將皇長子、皇三子、皇五子全部封王,將來有嫡子,就立嫡子,沒嫡子,再立長子,事就這麼定了,你們趕緊去準備吧。”

聖旨發到禮部,當時就炸了鍋。這麼大的事情,事先竟沒聽到風聲,實在太不正常,於是幾位領導一合計,拿著諭旨跑到內閣去問。 這下連內閣的趙志皋和張位也驚呆了,什麼聖旨,什麼三王並封,搞什麼名堂!? 很明顯,這事就是王錫爵辦的。訊息傳出,舉朝轟動,大家都認定,朝廷又出了個叛徒,

而且還是主動投靠的。

'1322' 所有人都知道,萬曆已經很久不去找(幸)皇后了,生兒子壓根就是沒影的事。所謂三王並封,就是扯淡,大家都能看出來,王錫爵你混了幾十年,怎麼看不出來?分明就是同謀,助紂為虐! 再說皇帝,你都說好了,今年就辦,到時候了竟然又不認賬。搞個什麼三王並封,我們

大家眼巴巴地盼著,又玩花樣,你當你耍猴子呢?! 兩天之後,算帳的人就來了。 光祿寺丞朱維京第一個上書,連客套話都不說,開篇就罵: “您先前說過,萬曆二十一年就冊立太子,朝廷大臣都盼著,忽然又說要並封,等皇后

生子。這種說法,祖上從來就沒有過!您不會是想愚弄天下人吧!” 把戲被戳破了,萬曆很生氣,立即下令將朱維京革職充軍。 一天後,刑部給事中王如堅又來了: “十四年時,您說長子幼小,等個兩三年;十八年時,您又說您沒有嫡子,長幼有序,

讓我們不必擔心;十九年時,您說二十年就冊立;二十年時,您又說二十一年舉行;現在您竟然說不辦了,改為分封,之前的話您不是都忘了吧,以後您說的話,我們該信那一句?” 這話殺傷力實在太大,萬曆繃不住了,當即把王如堅免職充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