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5部分

1945 年後的情況也類似。由於蘇俄保持了戰爭時期強大的武裝,而其他

各國則在裁減軍備,所以蘇俄肆無忌憚地使用它的軍事優勢征服了現在的東

歐衛星國。儘管蘇聯當初有這個實力,但假如蘇聯不得不擔心其他國家會出

面阻止的話,它是不會這樣乾的。

因此,結論只有一個:西方防務力量加強一分,蘇俄不會轉而搞熱戰的

可能性也就增長一分。

東西方以後的照會交換內容停留在雙方原則以及具體問題的分歧上,西

方國家主張以自由選舉和確定一個公正的調查委員會作為重新統一德國和締

結和約的第一步,這一委員會應對兩部分德國進行調查,以便確定為成立一

個有資格的自由的德國政府而舉行的自由選舉是否業已具備先決條件。而蘇

聯在原則上是不同意一個代表自由政府的德國舉行談判和締結和約的,因此

堅持於己有利的德國中立和非軍事化統一的立場。“照會戰”以蘇聯對西方

國家1952 年9 月23 日的照會置之不理而告終。顯然,西方不想冒讓德國實

現中立化統一這樣的風險。對此,艾奇遜之後的美國國務卿杜勒斯曾經講過

一段十分耐人尋味的話。他說:“如果必須讓我在一箇中立化的德國和一個

蘇聯陣營中的德國之間進行選擇,那麼似乎是選擇處於蘇聯陣營中的德國更

好一些。這顯然是不能接受的,但是中立化更是根本不可能接受的選擇。”

這段話說明當時西方國家對德國問題的基本政治考慮,是必須使德國成為一

種“可以預測的勢力”,而“一個由共產主義分子和中立分子統治的德國”

卻是完全不可能預測的。阿登納的立場贏得了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對他的

絕對信任。

從這時開始,俄國1952 年的照會成為聯邦德國和西方國家激烈討論的重

要話題。直到1958 年西德聯邦議院的一次辯論中,還就此發生了劇烈爭執。

支援阿登納的人認為蘇聯在1952 年的任何時候都沒有為德國重新統一提出

過可接受的條件,即實現全德自由選舉,犧牲東德德國統一社會黨政權,照

會攻勢的目的是在於“安內”和“干擾”,即以主動出擊的態勢全力以赴鞏

固自己的陣營,促進民主德國的穩定,同時藉此把西方拖入一場無休止的談

判中,以拖延德國條約和歐洲防務集團條約的簽定。另一種說法則是所謂的

“機會錯過說”,認為1952 年斯大林照會是準備認真對待德國重新統一,而

問題僅僅在於斯大林到底想走多遠。因而西方國家應該透過直接談判來進一

步探測斯大林的意圖。然而,阿登納和西方都不願選擇德國實現中立化統一

這一“危險的解決辦法”,認為西德加入西歐一體化,在歐洲統一中實現德

國統一更有益,所以提出了蘇聯人不可能會接受的建議,如全德政府要享有

行動自由等,從而錯過了德國統一的一次歷史性的機會。

這已成為一個爭辯不清的歷史問題。無論怎樣,若是出於干擾德國條約

和歐洲防務集團條約簽署的目的看,蘇聯的照會在一定程度上的確發揮了作

用。無論在巴黎或是在倫敦,人們對批准德國條約和歐洲防務集團條約總是

遲疑不決,德國國內由於社會民主黨的抵制而延擱。各國對這兩個條約遲遲

不作出進一步決定,最終使其束之高閣。這一結果令阿登納最為痛心疾首。

三讀條約

這是一項在制定基本法時根本誰也不敢設想的成

就。我們已經取得了這個成就,這是因為聯邦政府自從它

成立的那一天起,就選擇了一條演進的道路,一條逐步繼

續前進的道路;這是因為它沒有采取那種吃了敗仗的人民

會具有的一些執拗而頗不聰明的立場——“要麼全部,要

麼全不”。

——《阿登納回憶錄》(二)

締結德國條約表明阿登納政府向盟國爭取獨立的自決權的工作暫告一段

落。正當需要鞏固這些所取得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