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及、到達”的意思,由於學堂以吸收南洋華僑子弟就讀為主,故取名“暨南”,意即指把教化傳到南洋。
端方對華僑學生非常重視,由於路途遙遠,他甚至派遣軍艦專程接僑生歸國學習。1907年2月底,第一批華僑學生21人抵達南京。不久,又有第二批僑生10名抵達。此後新加坡、馬來亞等地又有不少華僑學生前來求學。學堂最初只設立了中學部和小學部,性質類似今天的華僑補習學校。1909年,暨南學堂已有在校學生167名,1911年發展到240名。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清王朝被推翻,暨南學堂停辦。
從復辦到國立暨南大學
暨南學堂停辦以後,海外華僑和國內教育界人士都強烈要求恢復暨南學堂,卻遭到袁世凱的百般阻撓,直到1917年11月,北洋政府###才批准恢復暨南學堂。在黃炎培的主持下,暨南學堂於1918年在原校址復學,並改名為國立暨南學校。當時學校設有中學部和師範科(中專性質),已由補習學校的性質過渡成正式培養歸僑子弟的學校了。1919年,中學部(舊部四年畢業)在三年級以上分為文科和理科。1921年夏,增設商科大學——又稱國立暨南商科大學,後遷至上海,與當時的國立東南大學合辦上海商科大學。1922年,在南京增設女子中學部,同時原與東南大學合辦的上海商科大學開始在真茹獨立辦校。1924年,商科大學三、四年級停辦,南京部分全部遷到上海真茹。學校人數升至500餘人,學科類別也由五系增至八系。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上海真茹的國立暨南學校改組為國立暨南大學。
從此,暨南大學進入了一段全面發展的時期。首先,暨南大學將原有的商科大學改組為商學院,隨後又陸續增設了文學院、理學院、教育學院和法學院。同時附設中學部,其中高中部設普通科、商科、師範科和農科,初中部則不分科。此外還設定了一個很特殊的專業——外交領事專修科,在當時堪稱獨一無二。學校的硬體設施也頗具規模,教學樓、宿舍、實驗室、運動場等一應俱全。作為當時的華僑最高學府,學校還設定了一所專門的研究機構——南洋美洲文化事業部,研究南洋、美洲的華僑問題,主編了《南洋研究》季刊和《南洋叢書》等。鼓勵學生進行學術研究,出版《國立暨南大學學報》刊登學生的研究成果。暨南大學還非常重視學生的體育鍛煉,為中國國家代表隊輸送了不少體育健將。他們中有不少人曾經代表中國參加歷屆遠東運動會和1936年在德國柏林舉辦的第十一屆奧運會。如足球隊隊員陳鎮和、徐亞輝,籃球隊隊員蔡演雄、王南珍、尹貴仁,田徑隊員郝春德、傅金城(短跑)、符寶廬(撐竿跳高)等。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1941年,上海淪陷,暨南大學遷至福建建陽,大部分僑生返回南洋。抗戰勝利後,暨南大學於1946年5月遷回上海。
建國以後的曲折發展
此時的暨南大學雖然仍力圖繼續按照僑校的特點進行辦學,無奈在幾經戰亂之後,僑生生源銳減,因此暨南大學不得不再次停辦。隨後,暨南大學的院系分別合併於復旦大學、交通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等高等學府,當時仍願意歸國學習的部分僑生被安置於燕京大學(後屬北京大學)。
解放幾年後,華僑歸國學習的願望再次高漲。1958年9月,在原廣州華僑補習學校的基礎上進行擴建以後,暨南大學終於再度開學。然而由於其僑校的特殊性質,在文革時期第三次停辦,當時學校的院系被胡亂併入了其他院校,校址則讓出來給了第一軍醫大學。直到1978年秋,經過多方努力,尤其是在葉劍英的大力支援下,暨南大學得以再次覆校。
如今的暨南大學,已是國家“211工程”重點綜合性大學,直屬國務院僑務辦公室領導。學校學科門類齊全,師資力量雄厚,國際化、現代化、綜合化特色明顯。海外及港澳臺學生高居全國高校之首,來自境外的研究生佔全國高校海外及港澳臺研究生總數的四分之一,無愧“華僑最高學府”的稱號。
暨南大學(2)
國際影響
由於特殊的海外色彩,暨南大學在國際上尤其是華僑中有較高聲望。學校積極開展對外學術和教育交流,已同世界五大洲70所高等院校和文化機構簽訂了雙邊協議或建立了學術交流關係,它們遍佈美國、巴西、秘魯、英國、德國、法國、俄羅斯、南非、澳大利亞、日本、韓國、印尼、越南、泰國等國家和香港、澳門地區。學校在香港和澳門分設辦事處,並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