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部分

2分;等等。 。 想看書來

自由撰稿人的經濟狀況(7)

2。 住房 每年用於房租60銀圓,佔總支出的7。5%,月租金5圓,一般只能住平民地段“石庫門弄堂”樓房的兩間屋子(市中心繁華區和租界一帶房租很貴,比北京城區貴好幾倍),平均每間居住2人;有馬桶,有自用廚房,沒有浴室。 3。 穿著 每年用於衣服鞋帽84銀圓,佔總支出的10。5%,平均每個等成人21銀圓。一般自己買布找裁縫做服裝,細布每尺1角錢,呢料(或士林布)每尺1角5分。做一套普通服裝大約用16—20尺布,加上裁縫工錢總共3—5塊錢就可以了。 成衣和鞋帽的價格,在大百貨商店和小作坊是不同的,差價還不少。例如一雙皮鞋,在上海市虹口的皮鞋作坊中實售價5圓,在著名的大百貨商店裡標價可達14圓。 4。 燃料、水電 每年用於燃料、水電費39銀圓,佔總支出的4。9%,燃料通常用於烹調(煤球爐子)、取暖。有一些家庭無電燈用於照明(煤油燈),但是電燈和自來水在上海愈來愈普及,後來蓋的弄堂樓房一般都有水電裝置。 煤球每擔1角4分,煤油每斤7分,火柴一包(10盒)8分,等等。 5。 雜項 每年用於雜項265銀圓,佔總支出的33。1%,包括嗜好費、洗衣費、交通費、教育費、娛樂費、衛生費等等。 茶葉(普通)每斤2角3分,香菸(普通)每條10包3角5分,白酒每斤1角4分,黃酒每斤5分,肥皂每塊4—5分,等等。 上海市的交通費,據1924年《小說世界》所載,電車從東新橋到小西門3分錢。據周瘦鵑著文:“黃歇浦畔之有電車,殆十餘年矣。初行於租界,華界繼起亦有年。風馳電掣,瞬息數里,人坐其中,幾疑列子作御風行也。且為價甚廉,自二銅元起,至多不過十餘銅元。”(引自《紫蘭花片》,1923年。) 民國以後1銀圓可換銅元100多枚,1921年在上海市1銀圓可換154枚,所以2銅元大致等於1分半錢。 電影票每張1—2角;京劇或話劇票每張6角—1圓。 高雅娛樂:上海市名園之一愚園的入場券2角(據《舊上海30年見聞錄》)。 西洋化的遊樂場,如法租界顧家花園的遊藝會,入場券1圓;可觀賞歌舞班“蝴蝶社”等演出;又跳舞場門券1圓,這種門券可充西餐的“吃資”,如飲冰汽水每瓶2角(據1926年《紅玫瑰》第4卷24期)。 休假日如果包一輛小汽車出遊,從靜安寺到吳淞海邊,單去5圓,來回要9圓(據1923年8月郭沫若《月蝕》)。 這樣的生活可稱為小康水平,包括普通職員和中學教師、半數小學教師等。與前述貧民家庭相比,日常生活費大致為兩倍。這也就是當時上海一般知識階層的經濟狀況。20世紀30年代大中學校經濟狀況20世紀30年代大中學校經濟狀況中國綜合性高等教育的現代化以1928年國立清華大學的正式成立為標誌。雖然我國現代教育的起步比較晚,但是起點並不低。30年代我國已經形成了具有世界水平的教授、講師隊伍,而且迅速地跟西方大學接軌。 1928年以後,中華民國政府遷都南京,原首都北京改名北平。雖然北平不再是全國政治中心,但依舊具有文化城、文化中心的重要地位。 1931年,北平有正規高等學府26所,幾乎佔全國一半。著名的國立大學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私立大學有燕京大學、輔仁大學、協和大學、中法大學等。北平的中等學校,1929年有48所,1938年有88所。此外還有北平研究院和中央研究院。專家學者們待遇相當高。每年文化教育經費國幣400多萬圓,加上各大學基金等,總數約1000萬銀圓。 當時文教界薪金收入有兩大特點:一是大學畢業後晉升級別比較快,二是同一級別的薪金數額逐年增長。文化人收入豐厚,成為市場的主要消費者。 北平的大、中學生有十幾萬人,以每人每年消費100銀圓計算,學生消費額又是1000萬銀圓。 所以當時就有人指出:“北平因文化教育事業而流通的金額,總數大約國幣兩千萬銀圓(約合今人民幣6—7億元),這不能不說是北平的生命線。”(引自《北平漫話》,1936年出版。) 1929—1934年,上海市有大學和專科學校共32所,其中著名的有復旦大學、交通大學、光華大學、聖約翰大學等;中等學校149所。特別是從1917年黃炎培等發起成立中華職業教育社以來,上海市各種職業學校比較發達。 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立即對教育制度、課程強加行政干預,除增加以三民主義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