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合訂本(半年每卷)售價1圓,郵費5分。 二、 《新潮》月刊,於1919年1月1日創刊,國立北京大學出版部印行。發行所地址:北京漢花園。大16開,150頁。零售價:每冊3角。訂購全卷5冊1圓2角;全年2卷(10冊)2圓4角。郵費:本國及日本每冊3分,歐美各國每冊6分。 三、 《少年中國》月刊,創刊號於1919年7月15日在上海印行,此後每月15日出版;《少年世界》月刊每月1日出版,上海五馬路棋盤街亞東圖書館發行。定價相同:每冊1角,郵費2分。訂購全年1圓。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五四前後北京文化人群體(5)
1917年前後北京的生活很便宜,一個北大學生一年的生活開支包括學雜費在內,平均有180塊錢就足夠了,節省一點的有120塊錢(每月10至15圓)也可以維持。所以有條件踴躍購讀《新青年》、《少年中國》和《新潮》等新刊物。蔡元培校長上任之後,他把北京大學的學風扭轉過來,並且熱情支援《新青年》和《新潮》的文化啟蒙事業,意義非常重大。 1918年毛澤東在北大圖書館工讀的待遇 關於毛澤東1918年在北京大學圖書館半工半讀的史實,有幾種不同的說法。《蔡元培年譜長編》中對此作了較為詳細的介紹,並加以考證。 1918年8月,毛澤東、蕭瑜等幾個新民學會會員聯袂北上,商談赴法勤工儉學。到京後,毛澤東決計留在國內,擬在北大尋一事做。他們在長沙湖南第一師範讀書時的老師楊昌濟,正在北大哲學系任教,他也曾希望毛澤東能“入北京大學”,以為日後打下“可大可久之基”。(引自《蔡林彬給毛澤東》,原載《新民學會通訊集》第1集。) 在湖南第一師範時期,毛澤東的同學、同由長沙到達北京、同借住楊昌濟家的蕭瑜回憶:蔡和森、熊光楚等人和我籌劃勤工儉學的預備課程時,毛澤東也協助過。經過幾次磋商,毛寧願留在北京,不去法國。……毛是一個講究實際的人,不是學者,當然對出國留學沒有興趣。……我和蔡和森同意毛留北京進行工讀計劃,如我們在法國所為。這就面臨了給毛找工作餬口的問題。三個就此問題商量過多次。這時適逢我們在北大徵求學會會員,以我們判斷,最好毛在北大找一份差事。我們想叫他擔任打掃教室的工作,他可以一面工作,一面聽課。當時北大流行僱用工人課後擦地板掃地,工作很輕鬆,還可以得些額外的好處,即和教授、學生經常接觸。這安排對毛很理想。 怎樣獲得這份差事是個難題。……最後,還是想到了蔡校長,他一貫的仁慈寬厚,我們寫信請示他可否給同學安插一個打掃教室的工作。蔡校長知道了這件事,有個更好的主意,叫毛澤東到北大圖書館工作。他寫了一張便條給圖書館館長李大釗:“毛澤東欲在本校謀一半工半讀工作,請設法在圖書館安置。”李大釗順從的給了毛清掃房間、整理圖書的工作,一個極簡易的差事。(蕭瑜:《毛澤東與我》節譯之五,見臺灣《藝文志》第20期,1967年5月。)蕭瑜(子升)的回憶錄是用英文寫成並發表的,有不同的中文譯本。另一種譯文說,蕭瑜和蔡和森等人寫信給蔡元培校長,“要求他僱用我們的一個無法赴法國的同伴為校內的清潔工人。蔡元培先生是位了不起的人,他看了我們的信後,立即就明白這是怎麼一回事。但他有更好的主意,他憐憫毛澤東,對於他能夠刻苦自勵,甚是高興。沒有讓他去做清潔工人,而可到校內的圖書館去工作。因此他寫了一封信給北大圖書館長李大釗先生,信中說:‘毛澤東需要在本校求職,使其得以半工半讀,請在圖書館內為他安排一職。’”(引自《毛澤東和我》,臺灣源成文化圖書供應社1976年版,第56頁。) 經李大釗的安排,26歲的毛澤東當了北大圖書館的助理員,每月工資8圓,這與工友的月薪相差無幾。當時北大助教的月薪約在50圓至80圓之間。1917年1月陳獨秀致胡適信中,邀其到北大任教,信稱北大“學長月薪三百圓,重要教授亦有此數”。當時一般教授約200圓左右。毛澤東的具體工作是管理上海《申報》、《時事新報》、《民國日報》,北京《晨報》、《京報》、《國民公報》、《順天時報》,天津《大公報》,長沙《大公報》以及英文《北京導報》、日文《###新報》等十五種中外文報紙,每天登記新到報刊和來閱覽人姓名。雖然位卑事瑣,但它為青年毛澤東提供了一個接觸新思想的廣闊天地。他當時住在景山東街的一條名叫三眼井吉安東夾道的小衚衕裡,在這七號小院的北房西間,他和蔡和森等八位新民學會會員同居一室,“隆然高炕,大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