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1部分

圖書館和實驗室。中央大學搬到四川的50萬冊圖書,為了怕轟炸,只有兩萬冊破舊的放在外面供人閱覽,而圖書室小得只能容納300人;四川大學遷到峨眉山,理學院的學生一年不能做實驗;唐山交通大學在貴州平越開課時,沒有任何儀器;西南聯大的情形更糟,教學儀器大部收藏起來,學生看書和聽課都要“搶”。宿舍無書桌,讀書寫字都要到圖書館去。聯大的學生自己這樣描寫道:書太貴了,每晚要到圖書館去搶看參考書,許多人在門口等著開門,門一開大家就拼命擠,人小力小的就這麼被擠出擠進才被人推了進去。一進門又得眼快腿快地搶座位,放好書又得擠到臺前搶接書。聽課則人多座少,也得搶……(見《戰時青年》二卷五期)讀學分、考分數,仍舊是大學生的天職。教授在講,學生聽、寫、考試,一切照常軌進行。然而由於學校內遷到經濟落後的西部地區,不能不受艱苦環境的侷限。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抗日戰爭期間的學校生活(4)

工學院的課程,因戰時條件的困擾而造成更大的缺陷——以現在抗戰期中的情形來說,因為自己出產水泥及鋼鐵量太少,所以很多建築用木材及石料來代替。但在學校裡對於木材及石料構造的課程雖有,然而太不注意了。……教授們的虛構設計及不令學生觀察及研究實際的建築物,真是缺點。同時於實際施工的情形,也多省略不說,這便使畢業了的學生在外面工作時感覺到與未讀大學一樣。(見《讀書月報》第十二期)農學院的困境跟工學院差不多。四川大學農學院的園藝、耕種、病蟲害、蠶桑等學科,一半是全講理論,一半是理論與實習並重。但是所謂“實習”,僅止於畫圖、看顯微鏡、答問題。西文教科書則是幾年前的舶來品。 40年代校園基本穩定以後,課堂座位仍是不夠,宿舍沒有書桌(根本就沒有自修室),畫圖室與實驗室依然擁擠不堪,空氣惡劣。裝置是出人意外的簡陋,甚至很多學校沒有操場。至於其他的文化娛樂,等於緣木求魚。……生活指數在不斷上漲,學校制度不見改革,說不定我們“今後還要走上更悲慘的道路。”(引自《關於大後方的大學教育》一文,原載《中國青年》二卷九期,1940年7月5日出版。) 抗戰期間小學教師們飢寒交迫 1940年2月《抗戰導報》新一卷第5期,披露了當時大後方四川的小學教師在飢餓線上的生活狀況。摘引如下: 他們的薪水,每年最多的是大洋券30—36元,其次是20—30元,再其次,甚至還不到10元。前兩項是代表學校經費充足的高小校長及一般小學教員。他們的收入,除了這些微薄的“硬工資”以外,就沒有別的了。 但他們的支出呢,最低有哪幾種?到底需要多少錢? 在一般的學校,煙、茶、油、炭要自己出,筆、墨、紙也要自己出,衣服費、零用費、膳費當然更要自己出,其餘還要應酬校董、鄉人、朋友及醫藥用款。膳費在過去每月最高不過9元,現在卻非15元不可。米價的騰飛,實在令人可怕:在抗戰前每鬥是1元左右,抗戰後特別“六二一”大轟炸以來,就由1元、2元、3元一直升到4元5角,平均每人吃稀飯單算米錢就要9元,此外柴、鹽、米、菜都漲價幾倍。這樣一來,教員由吃飯,轉到喝粥吃番薯;由三餐不得不變為兩頓,餓著肚子刻苦過活。 許多學校不得不提前結束,許多教師不得不回家取款或賒借來應付伙食。一個教師極力儉約,只顧自己的生活,就已入不敷出,無法維持,何況他們大批是貧苦的子弟,大部分有父母弟妹妻兒的繫累,等待著他們賺錢去撫養呢! 在普寧一帶,許多教師是從淪陷區逃出來的,他們沒有錢又沒有衣服,沒有親戚朋友也沒有產業,只帶來赤手空拳,帶來一批妻兒弟妹!你想這每月不到10塊錢的“硬工資”將怎樣生活呢?有一個朋友,因為自己的薪水用光了,而家庭又很窮苦,父親又很嚴厲,孩子又多,他害怕被家人譴責,結果雖學校放假了也不敢回家去。 一些經濟支絀、環境惡劣的學校,更發生欠薪、歧視教師、侮辱教師等使人痛心的事情。他們簡直就把教師當做奴僕,把學校當做養活“教書人”的收容所。學校現在還欠著上學期的教薪,如××小學不發膳費不發零星用款,教員餓肚子上課等都是例子。教師在一些對教育沒有認識者的眼裡,真是不值錢。 1940年2月16日《新華日報》刊載的《生活在霧中的小學教師》一文中說:愈是辛苦的人,愈不一定能得到應享的代價,25元錢一月在小學教師的待遇方面已經算得上是高額,普遍的月薪額都在20元以下,在川東拿18元、16元、14元是很平常的。川北最低的薪水只有8元。而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