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小學教師的聘書上,薪水常常以一學期計算,70—80元甚至40—50元便可以買住園丁一學期的時間;有的地方,則計算得更為精密,2角錢一節課(一節為30分鐘),上一節算一節。 大多數貧困的小學教師都有沉重的家庭負累。十來塊錢的薪水,除了伙食衣著之外,一月所剩有幾呢?何況幾經週轉,錢到手裡已經打了折扣;記得××小學的一個教師向學校告假省親,假滿後不見回來,學校當局著人到他家裡去找,回答是整整跑了四天,都在籌措家人的生活費。以前我們總以為“家徒四壁”,“貼在牆上喝西北風”等詞是文人誇張之筆,但若為一個小學教師的收入與負擔計算一下,會相信這些都是真事。 1940年5月10日《群眾》雜誌13期刊載的《小學教師生活談》一文中說:小學教師的待遇是至低至微的,最多不過30—40元一月,少的10元,還要除去各種捐扣,及每月的伙食。有個朋友教了一學期的書,到了放學算賬送薪時,只剩l角6分錢,試想這如何能維持生活? 1940年11月6日《新華日報》刊載了《小學教育近影》一文說:縣立的完全小學,在一九三九年度教師薪金每月只有二十元,到一九四○年度,就是上學期才加到二十二元,本學期是二十八元。拿這增加的數目與物價高漲的情形比較起來,真是相差太多了。有一位小學校長詼諧而慘然的說:“三年來,百物都昂貴了,只有小學教員和地瓜沒有漲價”。這是發自身受者嘴裡的慨嘆,也確是毫不誇張的實情。1941年,四川省開始普遍實行“徵收學米”制度。就是小學生入學時繳納穀米,辦法是:高小學生收一斗,初小學生五升。願意多繳也可以,家境貧苦的免繳。這辦法對教師們的生活,多少是給予了一點補助。“學米”的收入,差不多已夠解決他們一學期吃飯的問題了,然而有家室的教師們仍舊是困苦的。那28塊錢的“幹俸”,如何能養活一家人呢! 。。
抗日戰爭期間的學校生活(5)
為了解決家人的生活問題,他們必須要另謀出路:許多教師不是改行去做生意,就是考入什麼短期訓練班,受訓後就可以在下層政治機構裡做個小官。小學教育苗圃中的園丁們,一天天減少。新學期開學,各地都深深地感覺到教師的恐慌了。 有位小學教師說:“地方上還有這麼多光支經費不辦事的機關,假若把這些錢用來補助學校不是很好嗎?教員無論怎樣飯桶,至少他每天總要上幾個鐘頭的課呀!” 川北青年教師的心裡話 1940年在“川北小學教師座談會”上,有幾位典型的青年教師的發言,摘錄如下——(1) 我第一次擔任教職的學校,是個初級小學,那裡共有同事三人,每天上課七小時,薪水一學期按照五個月計算,每月只有八元一角錢。除了伙食以外,所餘存的實在是最少數了,因為經濟條件這樣的惡劣,我的伙食只好自己辦理,買菜燒飯,把課餘的時間全部佔去,什麼娛樂、讀書、自修呀,都是我們份外的事。 (2) 我自戰訓班畢業後便分在家鄉小學擔任教職,每週授課二十六點鐘,每月薪水十二元。 (3) 還在學生時代,我便志願將來從事教育事業,所以初中畢業後,就實行我的理想生活,月薪也只有十六元。次年稍增加,但是校長很狡猾竟剋扣不發,沒有辦法,在學期結束後另任城內小學教員,可是薪水一樣發不出。我本來是個窮人,家裡更帶不出柴米,因此無法再幹下去。 (4) 我們的生活也真苦極了,每日三餐的清茶淡飯,實在有餓肚子的風味。工作方面更是忙碌,幸而學生們敬愛師長,稍能得些安慰。但是待遇薄得每月只有六元,生活的不安定,真使我感到有說不出的痛苦!除伙食外一無餘錢,所以也不能不忍心離開那些可愛的小天使另找活路走了。我認為鄉村教育,這樣辦下去,將來會弄得文盲更多。這話怎說呢?就是形式上教育很發達,各村鎮都有學校;而實際上鄉村兒童讀書的機會更少,因為教師們被生活所困,沒有心教書呀! (5) 最初我曾擔任過民眾教育館裡教育成人的教職,那時只有十七歲,教著二十歲以上的成人,常常有些心慌。半年中慢慢的倒也混熟了,在暑期才算圓滿地宣告結束。這時接著參加短期小學工作,那時雖然是炎熱的天氣,但是看到一群襤褸的孩子有受教育的機會,心裡感到無上的快慰。不幸得很,政府遲遲不發學校的公費,工作無法進行了。只有忍心離開這群孩子到成都去求學。 (6) 五年來的教書生活,真使我透不轉氣來,每月的薪金只有十塊錢,但是我得撫養幼弟弱妹,生活的困苦不必說了,到今年,物價這樣昂貴,再也沒法維持,不得已,弟妹白天出去撿些柴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