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部分

一個參照,茲列出當時腦力勞動者的最低收入水平: 根據《近代上海城市研究》所載,1927年上海市中小學教師月薪平均41。9圓(約合今人民幣1400元),中英文打字員月薪30圓以上,辦公室秘書月薪最低50圓(約合今人民幣1600元)左右。戲劇、電影業的興起戲劇、電影業的興起 txt小說上傳分享

戲劇、電影業的興起(1)

文化人進入娛樂劇影圈 19世紀90年代是中國現代文化史的真正的開端。作為這個開端的路碑,有如下一系列事件發生—— 1895年天津北洋大學堂創辦,1896年上海南洋公學創辦,1898年京師大學堂創辦。 1897年商務印書館在上海成立。 1896年上海徐園“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戲”,這是電影第一次在中國上映。 1899—1900年上海聖約翰書院、徐匯公學的同學演出歐洲戲劇。 我國第一代文化人,這時從學校教育、新聞出版、娛樂演出三個方面,登上了歷史舞臺。 然而文化人進入娛樂劇影圈的情況,還要從我國傳統的老戲園子——茶樓說起。 北京最老的戲園子廣和樓 廣和樓坐落在北京市區前門大街(舊稱正陽門大街)肉市街路東,是北京現存的最古老的著名劇場,舊社會叫做“戲園子”。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清朝吳長元《宸垣識略》(1788年初刊本)提到:“查樓在肉市,明巨室查氏所建戲樓,本朝為廣和戲園。”清朝戴璐《藤陰雜記》(1796年成書)載:“《亞谷叢書》雲,京師戲館,惟太平園、四宜園最久,其次則查家樓、月明樓,此康熙末年酒園也。查樓木榜尚存,改名廣和。”所說的太平園、四宜園早已無蹤影,僅存查家樓,就是廣和樓的前身。 清雍正五年(1727)因查嗣庭文字獄案,查樓被朝廷沒收後,歸於清廷內務府掌管,並向民間出租。幾易其手,均以合股方式經營。改名“廣和樓”當在此後。 戲園子在清朝初年是以茶座為主的,戲劇只是作為茶客品茗聊天之餘附送的一種娛樂。那時茶園子老闆只賣茶座錢,沒有“戲票”一說。戲園子裡面的坐席也是雙排對放,舞臺置於茶座一側,茶客賞劇,要側著身子扭轉頭才能看見舞臺。在茶園裡主要是喝茶,附帶著聽聽戲。所謂“看”戲就擺在更次要的地位了。劇場裡常能看見白髮蒼蒼的老年人閉著眼睛叫好,那就是多年以前逛戲園子喝茶“聽”戲養成的習慣。 從這坐席的設定,也說明茶客消遣本來是品茗閒談為主、賞劇為輔;而當時賞劇則是以聽為主、以看為輔。到同治、光緒年間,京劇(當時叫做大戲)逐漸普及深入人心,人們進入戲園子慢慢地轉成以賞劇為主、以飲茶為輔了。於是,茶樓——戲園子開始出售戲票。 “喜連成”科班 京劇在清末民初稱為“大戲”,正統“京朝派”的搖籃是“喜連成”科班,從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就在廣和樓唱戲,大約在1909年離開。辛亥革命後,民國二年(1913)廣和樓跟“富連成社”(原“喜連成”改名)簽訂長期合同,雙方又合作大約20年。 在廣和樓唱戲的“富連成”科班演員都是男的,沒有女的,唱逗戲(取樂逗笑和調情戲)的時候,所說的話有好多不雅之詞;同時在那封建社會,男女授受不親,怎能坐在一起看戲呢?所以廣和樓一直不賣女座。民國八年加演夜戲時,樓上就一律賣女座,樓下仍一律男座;但白天的日場還是不賣女座。票價每位16枚銅錢(1919年北京1銀圓可兌換銅錢130枚)。民國二十年(1930年,又一說到1931年)呈請社會局經批准後,才開始男女合座。 廣和樓怎樣收錢 從前廣和樓的規矩,聽戲不買票,只收茶水錢。只要一坐下,“賣座的”(即服務員)就給沏一壺茶,拿來一個茶碗,當面收茶水錢,這裡包括有聽戲錢。當時的錢叫做銅子,“當十文”的是一枚,“當二十”的銅元又稱大枚,兩小枚換一大枚,5大枚叫一吊錢,只花十六枚(即160文,合8大枚)就能聽戲。20—30年代,北京市面上的銅錢不斷貶值,一塊銀圓起初可兌換15吊,即150枚,或75大枚;後來可兌換30—40吊了。 收錢的是個“頭兒”,這個“頭兒”腰帶正面掛一個一尺長半尺寬的藍布錢袋,當中有一個口子裝錢,收了茶水錢就裝在這個錢袋裡。散戲後除交櫃外,其餘的,夥計們大夥兒分。茶錢有多有少,熟座來了賣座的給沏包好茶葉,他就多得點小費錢。當演戲到中軸,大軸戲快要上場的時候,櫃房就下來人查座(查票),有多少人坐著,就向賣座的頭兒要多少錢。有的熟座專為聽某個角色唱的戲,當這個角兒(演員)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