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3部分

'5''6'《戰國縱橫家書》

'3'《戰國策·韓策三》

第二十章。終現轉機

一。眼看著事情不按自己的意願發展,卻無能為力,這就叫無奈。

這一天,一個叫宋竅的人突然出現在蘇秦面前。

宋竅也是齊湣王屬下的官員,被派到魏國來是為了通知蘇秦一件緊急的事。

原來齊湣王得到情報:“燕王與群臣謀破齊於宋而攻齊”。

本來是燕昭王、薛公和韓徐為的共謀,怎麼到齊湣王這裡就只剩下燕王一人單幹了?

可能是因為整件事雖由韓徐為而起,但參與謀劃的人中燕昭王的地位卻最高,也就最顯眼,所以吸引了齊國間諜的全部注意力。

但還有一種可能,給齊湣王提供情報的不是他的特工,而是不希望看到此次謀齊成功的人,最可能這麼做的就是奉陽君。這也就可以解釋為什麼傳到齊湣王那裡的資訊中燕昭王成了唯一的主角,奉陽君雖有私心,但畢竟不是賣國賊,他不想讓齊國的矛頭對準趙國,也不想把魏國牽涉進來,因為他要保持跟魏國還有韓國的盟友關係,這對趙國以後不管攻秦或者謀齊,都是大有好處的。與這些國家相比,燕昭王就是可以出賣的犧牲品了。況且燕國這個北方鄰居強大起來,必然對趙國構成威脅,不如藉此機會掐斷它的發展勢頭。

不管是誰送來的情報,都讓齊湣王極為煩惱,二次攻宋還沒見什麼成果,就遇上有人要在齊國的後院放火,函谷關外的諸侯也並不真心攻秦,看來滅宋的事這次又得擱淺了。

無奈中的齊湣王不得不決定:“得地於宋,亦以八月歸兵,不得地,亦以八月歸兵。”

不管能不能掠奪宋國的土地,8月都是齊國撤軍的最後期限。

齊湣王此舉應該說是明智的,但他緊跟著卻犯了個大錯誤,把自己的決策在第一時間通知了兩個人,一個自然是蘇秦,可另一個居然是薛公。

向蘇秦透露訊息倒可以理解,誰讓這說客太善於偽裝呢。可是他怎麼能對薛公那樣地放心,難道他以為一個平陵就能夠完全收買薛公?難道忘了這個人曾經是自己的大敵,也曾是洋洋齊國的中心,他的野心和慾望,要遠遠超過一塊還沒到手的封地。

齊湣王在越來越殘暴的同時,他的昏庸也越來越明顯。

得到齊王的通報,薛公即刻把情況告訴了蘇秦,而蘇秦已經從宋竅那裡知道了一切,這兩個人碰到一起時,說不定還會為齊湣王的愚蠢發笑。

當然蘇秦也完全可能笑不出來。對燕昭王、薛公、韓徐為的謀齊活動,他也許從一開始就不贊成。齊國的霸主的根基還未充分動搖,現在與它對抗,顯然不是時候,可是他也不會想到事情竟這麼快敗露。最糟糕的是,因為齊湣王只知道燕昭王在算計自己,結果將是從今以後,他可能永遠不再相信燕國。燕國多年的忍辱負重將全部白費,這實在讓人心急。

不過好在齊王還傻傻地相信自己,蘇秦於是決定回齊國去,就近觀察那裡的情形,以便及時告知燕昭王採取應對措施。

在準備動身的同時,蘇秦寫信給燕昭王,報告了齊湣王的最新動向。

儘管形勢對燕國不利,蘇秦還是在信裡安慰燕王“毋憂”,因為“齊雖欲攻燕,未能,未敢”。

這並非哄小孩的話,齊國之所以傷不了燕國,是由於“燕南方之交完”,燕國此時跟中原諸侯的關係都很好。一旦有事,蘇秦“將令陳臣、許翦以韓、梁(魏)問之齊”。

被他派到韓國與魏國的人陳臣和許翦到時候會鼓動這兩國國君向齊國施加壓力,別看魏、韓平日居於弱勢,但在齊湣王被孤立的情況下,它們卻可能成為壓垮這頭龐大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不過最好的情況還是這些預想都不要變成現實,所以蘇秦又誠心地勸告燕昭王說:“足下雖怒於齊,請養之以便事。”

您再恨齊國,為了成就大業,還是接著假裝恭順的好。

如果燕昭王不肯再“養”齊國,蘇秦可就慘了,“臣之苦齊王也,不樂生矣”。

那時得罪了齊王的他,也就不想活了'1'。

信發往燕國去了,蘇秦卻沒有像他說的那樣回齊國,原因是出現了新的情況。

雖說對齊湣王行徑很憤恨,但趙、魏、韓三國的君主明顯對齊國的強盛勢力還心存顧忌,所以整個的謀齊活動中,除了燕昭王外,就只見薛公和韓徐為兩個臣子在忙活,那三國的國君既不表示反對,也沒有任何支援的舉措,擺明了是在觀望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