勢的發展。君王們不肯出頭,薛公等人再積極活動,謀齊也難見成效。
謀齊還有一大障礙,那就是奉陽君。他對齊王沒有薛公那樣的仇恨,只想順利拿到許諾給自己的封地,所以在此刻他成了齊湣王最可靠的盟友。韓徐為揹著他搞的種種動作,奉陽君不可能全無察覺,他也一定會使盡渾身解數來阻擋謀齊的進展。
儘管有這些困難,但薛公似乎鐵了心要把事情辦成。他這麼執著不僅是為了向齊湣王復仇,據蘇秦的觀察,薛公還想透過這次行動,把趙、魏、韓三國操縱在他的手裡。
做到這一點當然比謀齊還難,薛公惟有希望做事越來越笨的齊湣王,能在此時再進一步背叛攻秦的盟友,比如跟秦國講和,這樣他就可以說服那些舉棋不定的國君,奉陽君也將無話可說。
齊湣王會那麼做嗎?
薛公大概沒想到,蘇秦在這件事上幫了他的忙。
二。打動一個人需要選對時機。
不贊成此時謀齊的蘇秦,怎麼會去幫助薛公?
原因在燕昭王那裡。
現有史料找不到燕昭王對蘇秦日前發往燕國的那封信是怎樣答覆的,但從蘇秦其後的書信中流露的情緒來看,他“養”齊的意見沒有被接受。不僅如此,那群對他深懷成見的燕國大臣仍沒完沒了地向燕王進詆譭之言,在眾口一詞的聲浪中,曾經誓言和蘇秦的關係如同上下牙齒般緊密的燕昭王,也不由得疑心起來,可能在給蘇秦的回信裡表露了出來,令他傷心不已。
燕昭王既然已經執意要謀齊,蘇秦也只能改變工作方向,和薛公一道努力。薛公想讓齊湣王先背叛四國諸侯,蘇秦自然要幫他實現心願。
蘇秦的辦法是寫信告訴齊湣王:“天下不能攻秦,欲道齊以取秦。”
諸侯眼看攻秦不成,就想背棄齊國跟秦國講和'2'。
接到這樣的密報,齊湣王定然嚇了一跳。如果四國諸侯跟秦國搞在一起,五國攻秦將變成五國(要是楚國也參加就將是六國)謀齊,齊國則會從天下盟主一下跌落到天下公敵,四面受困的境地。
就在這個時候,魏國又突然派出一支部隊進入宋國,跟齊軍爭搶起地盤來,公然跟齊國鬧起了對立。
聽到魏軍入宋的訊息,齊湣王肯定會想,魏國這麼大膽,一定是背後有強國撐腰。誰呢?趙國有奉陽君在,應該不會挑唆此事。若不是趙國,那就必定是秦國。魏國暗通秦國,韓國也會跟著他跑,燕國也早有反齊之意,當多數諸侯都要反齊之時,趙國單憑奉陽君一人只怕也難擋住趙王和韓徐為謀齊的意願。蘇秦的情報看來千真萬確,諸侯要集體背叛齊國了。
魏國這次斗膽挑戰齊國可能就是薛公和蘇秦的策劃,目的便是讓齊湣王相信蘇秦的話。
齊湣王相信了,也怕了,急忙搜尋預防困局的良方。
他最後找到的對策是,與其讓諸侯拉攏秦國反對自己,還不如他先跟秦國和解,反制諸侯。
可是怎麼跟秦國修復關係呢?自從稱帝那件事違約之後,齊、秦之間徹底斷絕了一切聯絡,如今又處在交戰國的狀態,相互的敵意已到了極點,如何才能讓秦王再信他一次呢?
齊湣王經過思量,想到了三條靠近秦國的辦法,一是請楚國作中間人,調和齊、秦矛盾;一是再提攻趙,以趙國作籌碼,贏回秦昭王的好感。還有最後一條,那就是召回韓珉。
按《戰國策·趙策四》的記載,韓珉這時已離開秦國,來到趙國活動。這很可能是秦國把他派出來,目的是設法破壞五國攻秦。不過他人雖然走出了函谷關,可是種種的表現讓天下人都看出來,他的心依然屬於秦國,不然齊湣王怎會想找他回去改善齊、秦關係,或許正因為如此,所以他的工作似乎沒取得什麼成效。
一事無成的他,自然要探求提升業績的出口。想來想去,他很快又把眼睛盯住了齊國,那是他最熟悉的工作環境,也應該是最容易取得突破的所在。
其實韓珉和齊國一直沒有中斷聯絡,連齊湣王都知道手下大臣裡有跟韓珉“偷語”,悄悄傳遞訊息的人。這樣的人理應會通報他,齊王有重新起用他的意思。
秦國那邊肯定也發來指示,令韓珉爭重新跟齊國取得聯絡,秦昭王有話要他轉達,他們選擇的時機正是時候。
應該就在齊湣王動了召回他的念頭的時候,韓珉給這位舊日的老闆寫了一封信。
在信裡韓珉並不隱諱他為秦國遊說的身份,反正這已是盡人皆知。他在信的開頭就是一副秦國代表的樣子:“秦悔不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