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3部分

齊、楚兩國作對的時候多,和解的時候少,哪來的什麼友誼。這難不倒說客蘇厲,只要用心尋找,總可以發現一些可供利用的東西,編織成詭辯的漂亮外衣。

蘇厲提起了齊湣王殺趙信的事,聲稱對楚國進攻趙信一事“齊不以為怨”的原因是,趙信“無禮於王之邊吏也”,由此可見齊湣王對楚王是何等的尊重。

齊國這麼珍視和楚國的鄰里關係,楚國也理應如此。蘇厲請楚頃襄王“必毋以豎之私怨敗齊之德”,不能為一個公疇豎就抹殺了齊王的至誠情意'6'。

蘇厲說得再動聽,身為政治家的楚頃襄王也不會真的相信齊王對自己有什麼善意,但也正因為他是個政治家,所以心裡明白有一點蘇厲並沒說錯,楚國與齊國間的脆弱平衡不該為了一個人就輕易打破,哪怕這個人是他的朋友。

其實楚頃襄王憂的才不是公疇豎的早逝,他擔心的是喜歡任性亂來的齊湣王,會不會把侵略的目標鎖定在楚國的身上,公疇豎被殺只是此種意圖的反映。現在根據對各類情況的分析,也包括蘇厲方才的進言,看來齊國的敵人不是楚國,他暗懸的心終於落地了。

不過放心歸放心,假使公疇豎確實是為了攻秦之事出使齊國,那麼在他死掉以後,楚國加入對秦國戰爭的想法也徹底作廢。楚頃襄王也許對齊國仍心存疑慮,害怕上當受騙,或者是秦國探聽到了公疇豎生前的真實使命,對楚國進行了威嚇,嚇得楚頃襄王趕緊放棄與齊國的密謀。

如果齊湣王當初設計參加攻秦的是全部的六大國諸侯,如今也只能變成五國攻秦。

六國也好,五國也罷,齊湣王此刻決心不再向任何人低頭。他採納了蘇秦的建議,在平陵的問題上堅決不對薛公鬆口。

一陣僵持之後,最終是薛公作出了讓步,同意待消滅宋國再得平陵。這其中蘇秦可能也做了工作,向薛公說明,只有讓齊國順利實現進攻宋國,才能損耗它的國力,薛公將來也才可能聯合諸侯,共同打垮齊國,推翻齊湣王的暴政,讓薛公重回齊國的權力中心。

只要對個人有利,薛公是不那麼在乎祖國的興亡的,與控制整個齊國相比,平陵自然也不算什麼,薛公就這樣跟齊湣王達成了妥協。

滯留在觀的齊軍終於可以向前開進了。其他諸侯必定也紛紛派出軍隊,韓國可能就近直奔函谷關,趙、魏、燕的軍隊則在東周附近的滎陽、成皋之間與齊軍會合。

四國會師之後,照理應該迅速殺向秦國,可是這些出征將士的腳步竟又再次徘徊起來,在滎陽、成皋一呆又是幾個月。

問題可能出在齊國的身上,開往秦國方向的齊軍本就是支象徵性的部隊,力量顯然有限。這把戲實在不高明,因為任誰都能看出齊國這是想叫別人給他當炮灰,四國諸侯又哪會不懂,心中當然老大不高興。不高興的結果是,他們打定主意,齊軍主力不來,自己決不發兵。

齊軍主力根本就不會來,他們正在朝宋國進發。眼看對秦國的攻勢又在拖延,時間白白流失,齊湣王繃不住了,人的頭腦一發熱便只懂蠻幹,他居然就不管不顧地開始了第二次侵略宋國的戰爭。

齊軍攻宋的訊息一傳出,立刻激怒了攻秦諸侯。

齊湣王利用攻秦掩護他攻宋的謀算,在高層人士裡面只告訴了奉陽君、薛公和蘇秦,諸侯中除了燕昭王從蘇秦那裡得到情報外,其他的國君全被矇在鼓裡。此刻齊湣王用行動徹底暴露了他真實的企圖,堂堂一國之主被人當做傻瓜擺佈,這些人的自尊心哪裡受得了,一個個都怒不可遏。

憤怒的人都會想要洩憤,最好的洩憤辦法自然是*齊國。

對進攻齊國積極性最高的倒還不是那群國君們,而是一位臣子,他就是趙國將軍韓徐為。

四國諸侯中只有趙國最具條件挑頭攻齊。作為堅定的反齊派,韓徐為不會放過任何對付齊國的時機,很可能就是他最先找人偷偷串通,合謀攻齊。這件事他沒有告知親齊的奉陽君,手握兵權的他顯然不怕跟這個操縱國政的權貴分庭抗禮。

韓徐為要找的同謀是燕昭王和薛公,因為他知道世上最恨齊湣王的就是這兩個人。

燕昭王大概立即就答應了與韓徐為共同謀齊,把五國攻秦變成四國攻齊,正是他巴不得的景象。

薛公因為封地的關係,或許猶豫了一陣子,但也很快同意跟韓徐為聯手。與小小的平陵相比,他更希望得到整個齊國。

可是他們這場密謀的保密工作卻實在太差,竟然很快就讓齊湣王察覺了痕跡。

'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