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部分

實際上體現了他們一以貫之的信念:相信歷史進步,並感到個人作為建築學者和建築師,有責任積極地參與到歷史進步的程序中。梁和林一定覺得他們對中國建築史的研究和理論闡述可以告一段落,接下來要直面更迫切的問題:劫後餘生的中國如何展開現代建築實踐。套用曼納基的用語,他們的關注點開始從“將歷史作為正規化”轉向“飛向未來”。

自1930年代末期,林徽因受美國社會住宅活動家和學者凱瑟琳鮑厄伍斯特(CatherineBauerWurster)的影響,開始重視現代社會住宅問題。611945年10月(抗戰勝利一個月後),林在重病中,翻譯整理了一篇四萬多字的資料《現代住宅設計的參考》,刊登在《營造學社彙刊》最後一期(第七卷第二期)。林文在開頭概述了半世紀前,住宅設計大多是“有產階級私人的經營”,因而租戶和城市的利益難以得到根本保證,但是—

現在的時代不同了,多數國家都對人民個別或集體的,住的問題極端重視,認為它是國家或社會的責任。以最新的理想與技術合作,使住宅設計,不但是美術,且成為特種的社會科學。它是全國經濟的一個方面,公共衛生的一個因素,行政上一個理想也是文化上一個表現。故建造能給予每個人民所應得的健康便利的住所,並非容易達到的目的。它牽涉著整一個時代政治理想及經濟發展的途徑以及國際間之瞭解與和平。但如同其他我們所企望的目的一樣,各國社會上總不免有許多人向著那個目標努力。尤其是現在在兩次世界大戰之後,各國都企望著和平,都認為是眼前必需是個建設的時代,這時代並且必需是個平民世紀,為大多數人造幸福的時期的開始。62

在正文中,林詳細分析了英美國家四個現代實驗集合住宅開發案例。針對每一個案例,她從專案的歷史背景、法律政策、住戶構成、民意調查、土地來源、資本運作、租賃經營、住房設計、生產和建造等多方面,介紹案例經驗。在各案例介紹後面,她還有“參考提示與評論”一欄,直接探討該案例與中國狀況的相關性,以及可能帶來的啟發。在探討居住區配置問題時,她還談到必須重視城市舊區更新和新城區建設之間的“大規模全盤籌劃”。林的文字,讓我們意識到1950年梁思成和陳佔祥推出的將北京分為新舊兩個城區的發展構想,不是偶然的:

在理論上所應有的良好配置,今日大半因交錯的既成事實之存在,難於實施,故今後徹底的改善,必需由全市統籌的計劃入手。一方面用和緩分期拆移的程式,達到計劃上的分配;一方面迅速開闢新工作中心,以產生新的居住區域,逐漸疏散現存市民的密度,亦即消除貧民窟的最基本步驟。

第35節:

w米w花w書w庫w www。7mihua。com

經濟不允許我國蹈他們的覆轍。我們今後救濟住宅房荒,絕不宜在市中區,增設不已,以求目前及區域性的救濟。在救市左近必須開闢新的,疏離的,若干工作的中心,各中心間設定交通幹線。63

1945年抗戰勝利在望,梁給當時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去信,呼籲清華儘快設立建築系,為中國戰後的城市復興造就人才。他在開頭便提到“居室為人類生活中最基本需要之一”。而推動人類居住演化的是技術的進步和城市形態的演變。尤其值得指出的是,梁使用了現代主義建築師和城市規劃師頻繁使用的一個概念:“機械”(今譯“機器”)隱喻,將單體建築設計和總體都市計劃連線在一起—房屋是“居住之機械”(柯布西耶),而整個城市是一個workingmechanism,這是沙裡寧、萊特和丘吉爾(HenryS。Churchill)在談論城市時都喜歡用的隱喻:64

數千年來,人類生活程度隨文化之進展而逐漸提高,營造技術亦隨之演變。最近十年間,歐美生活方式又臻更高度之專門化、組織化、機械化。今後之居室將成為一種居住用之機械,整個城市將成為一個有組織之workingmechanism,此將來營建方面不可避免之趨向也。65

此時的梁心目中建築課程的設定,相比十七年前他創辦東北大學建築系時照搬賓大布雜體系的做法,已經有了巨大變化:

在課程方面,生以為國內數大學現在所用教學方法(即英美曾沿用數十年之法國EcoledesBeaux…Arts式之教學法)頗嫌陳舊,過於著重派別形式,不近實際。今後課程宜參照德國Prof。WalterGropius所創之Bauhaus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