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部分

攏�暈�制湮榷ā⒋看獾母窬幀S胍煉�摹捌刺��畢囁購猓��茄壑械腦聘裕�氏殖鮃桓觥按看庵饕濉鋇哪究蚣芙峁固逑擔�

…米…花…書…庫… http://www。7mihua。com

第23節:

雲岡石窟所表現的建築式樣,大部為中國固有的方式,並未受外來多少影響,不但如此,且使外來物同化於中國在結構原則上,雲岡石刻中的中國建築,確是明顯表示其應用構架原則的。構架上主要部分,如支座、闌額、斗栱、椽瓦、簷脊等,一一均應用如後代;其形式且均為後代同樣部分的初型無疑。所以可以證明,在結構根本原則及形式上,中國建築二千年來保持其獨立性,不曾被外來影響所動搖。所謂受印度希臘影響者,實僅限於裝飾雕刻兩方面的。17

這裡顯示出梁及其同仁“反推歷史”做法的一些問題。首先,僅僅選擇關注雲岡石窟中所表現的北魏建築中的“中國木結構”特徵,而把諸多外來建築特徵,如印度的窣堵坡和圓拱、希臘的柱頭和基座,當作附屬、裝飾性的細節,本身就有點“迴圈論證”之嫌—把想要的結論當作原因,來解釋結論本身。還有,即使雲岡石窟表明,唐宋的“木結構體系”,在北魏已經被廣泛運用,它並不能自動證明以下兩點。u米u花u書u庫u http://www。7mihua。com

第一,石刻中對建築的藝術性再現,不是建築表現本身。我們很難從中得出一個明確結論,石刻對斗栱和樑柱的豐富表現中,哪些指代建築的結構構件,哪些指代純粹裝飾物。換句話說,石刻無法從根本上證明梁及其同仁用“結構理性主義”觀念構築起來的“中國木結構體系”,即美學與結構的高度統一。臺灣的漢寶德先生後來就指出:雲岡石窟中處處可見的“一斗三升、人字補間”斗栱,其中有一類呈裝飾帶狀,還時常與宗教性裝飾紋樣糾結在一起,“顯然不能表示任何結構的意義”;而另一類,看似成為柱頭的有機部分,大致與唐代斗栱相接,但仔細推敲下來,它們也“沒有結構的意義,甚至失去了兩漢時代斗栱的意義,而為裝飾性的,也許是宗教性意義”。18第二,唐宋的“中國木結構體系”,能在北魏石刻中找到其“正宗”起源,並不說明北魏石刻所表現的木結構特徵,其本身起源於中國本土,即我們無法直接得出梁的論斷“雲岡石窟所表現的建築樣式,大部為中國固有的方式”。再比如,漢寶德就對十二窟中一斗三升斗栱的形象採用了馬來西亞的獅身像,產生疑問:這是一種中、西合璧的早期例子,還是一斗三升實際上起源於亞述獅身像柱頭?19

如果說,不管怎樣,雲岡石窟中的石刻表現素材足夠豐富,每個人都可根據自己的立場,從中開啟各種問題,或找到想要的證據,那麼當梁及其同仁,要再進一步往更久遠的歷史反推,史料傳遞的資訊越來越少,越來越片段化時,他們對中國建築體系的存在和演變的證明就越難,他們主觀推想的成分也就越大。這個矛盾集中體現在當梁思成企圖回推到中國建築史的“原點”—上古起源時。

1930年代,傅斯年和李濟領導的史語所對安陽殷墟的考古發掘,透過大量實物史料,把中國的信史上推到商代,也為進一步探究中華文明的起源提供了有利線索。殷墟發掘出的眾多文物中,有宮殿和墓葬遺址,其中就有最古老的中國房屋遺址。1935年梁思成隨其弟梁思永一起去安陽參觀了考古現場。梁思成看到建築遺址有些夯土臺基,其上規則地放置些未加工的礫石,其較平的一面上覆有青銅圓盤,圓盤上殘留有炭化的木材—這似乎意味著它們是木柱的下端,它們曾支撐過上面的建築。這成為梁追溯中國建築上古起源的唯一實物史料。他在1946年的《影象中國建築史》關於中國建築的“起源”中,非常明確地把它當作“中國木結構體系”的開端。他判斷的語氣顯得有些急切:

第24節:

╬米╬花╬書╬庫╬ __

這些柱礎的佈置方式證明當時就已存在著一種定型,一個偉大的民族及其文明從此註定要在其庇護之下生存,直到今天。20

梁思成接下來對這種“定型”的闡述,讀起來更像是對他的“中國建築體系”的理論宣言,而不是歷史考證:

這種結構體系的特徵包括:一個高起的臺基,作為以木構樑柱為骨架的建築物的基座,再支撐一個外簷伸出的坡形屋頂。這種骨架式的構造使人們可以完全不受約束地築牆和開窗。從熱帶的印支半島到亞寒帶的東北三省,人們只需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