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99部分

,而是梁儒明朝那幾位大臣如此吩咐完後,又云淡風輕地補了一句:“咳……冷昭儀留下。”

詫然聽見梁儒明補充的這句“冷昭儀留下”,心中正暗自嘆息的冷晴自然是腳步一頓,面上一派恭順,心中卻暗道:果然梁儒明還是更在意梁笙德的死因啊!!立儲一事雖事關重大,可在梁儒明心裡,卻永遠及不上樑笙德的死因重要罷!!

不過冷晴轉念一想,又覺得她十分能理解梁儒明此時的迫切梁笙德畢竟是梁儒明寄予厚望的嫡長子,而且聽梁笙蘭的意思,梁儒明在梁笙德身上花費的心血可不少……如今梁笙德死的不明不白……梁儒明心中只怕始終橫著根刺在那兒……

而另一方,一聽梁儒明這番吩咐,估摸著那幾位大臣也都被梁儒明這話驚到了,愣是等到站在龍床前的張玄福一本正經、不卑不亢地將梁儒明的話再重複了一遍,在座的幾位大臣這才紛紛不情不願地起身暫且告退……

不知因何故,在經過站在殿門口的冷晴身邊時,那幾位大臣具是眯眼看著眉眼低垂、懷抱“玄光”寶劍的冷晴,個個都是一副高深莫測的模樣……盯得冷晴背後寒毛直豎……

可無論冷晴背後再如何寒毛直豎,冷晴也只能安靜無聲地垂頭站在那兒,硬著頭皮任由那幾位大臣盯著她打量……

直到張玄福將憶舒殿內殿的殿門從外面闔上了,冷晴才敢在心中暗自估摸著:那幾位大臣離開的時候,心裡估計都在琢磨著梁儒明為何突然讓他們退下卻又獨獨讓她留了下來罷……不過……呵呵……他們恐怕是永遠也不可能琢磨明白的……

這一日,結伴進宮來找梁儒明商談“立儲”一事的那幾位朝中大臣,誰也不知道這位新晉的冷昭儀究竟是要與他們的聖上說什麼了不得的事情,不但讓他們的聖上撇開了“立儲”如此重要的事、將他們這幾位朝中大臣暫且請出了憶舒殿,甚至還將值守在憶舒殿外的御林軍全部調離了百步遠!

就連深受他們的聖上重用的張玄福……此次也被支到了憶舒殿殿門外守門……

是以,無人知道冷晴回宮這日和梁儒明說了什麼……

那幾位朝中大臣們只知道,就在這位冷昭儀回宮的當日上午,他們的聖上就發了一道懿旨晉封關內侯朱梓陌為徹侯,並賜黃金五百兩、白銀一千兩!

儘管朱梓陌這件“夷三族”的案子辦得有些駭人聽聞、驚世駭俗,甚至還因此受到了言官們的彈劾。但無論世人如何評價議論、無論言官如何上奏彈劾朱梓陌,梁儒明依然遵從了他之前當著冷晴的面許下的承諾

在“夷宋吉三族”一案結案的當日就下旨,晉封朱梓陌為“徹侯”。

朱梓陌原先就是封了“關內侯”的,此番晉封,封地不變,依然是北樺省華陽縣,不過食邑從原先的五百戶增長至了一千戶。世襲罔替也是原封不動的。

“徹侯”雖是“二十等爵”位中的最高等,但在如今這種太平盛世,也不過是個空有頭銜沒有實權的虛銜罷了。因此,無論是最開始冊封朱梓陌為“關內侯”還是如今晉封朱梓陌為“徹侯”,那塊提著“朱府”二字的匾額始終穩穩當當的掛在朱府府門上方。

不過,這次將朱梓陌晉封為“徹侯”的同時,梁儒明還大筆一揮,御筆題了一塊“朱府”的紅底金字匾額賜了下去,匾額還有一圈游龍鑲邊。

按“禮”說,這游龍鑲邊的匾額一般都是宮廷內的殿宇,以及諸皇子、皇孫、親王、公主……說白了就是隻有皇室宗親的府邸才能用的最高規格匾額。朱梓陌不過區區“徹侯”,是無權享用如此高規格的匾額的。但……

梁儒明是站在大梁國權利頂點上的人,既然梁儒明說朱梓陌用得起這游龍鑲邊的匾額,那朱梓陌就是用不起……也得用得起……而那些言官御史們雖愛計較禮法禮制,卻也不至於為了一塊無足輕重的匾額去跟梁儒明抬槓。

於是,梁儒明御筆親題的這塊游龍鑲邊的匾額就這麼順順當當地賜了下去……

聖上御賜匾額,還是最高規格的游龍鑲邊匾額,這是多大的榮耀啊!

朱府的下人們聽到訊息的時候,簡直都高興瘋了他們是朱府的奴僕,與朱府可謂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係。說白了就是身為朱府家主的朱梓陌越是得聖寵,他們這些奴僕自然能活得越好、越有面子……他們才不管朱梓陌的恩寵是如何得來的呢!

而話說那塊梁儒明御筆親題的游龍鑲邊的匾額和晉封朱梓陌為“徹侯”的聖旨送到朱府的時候,朱梓陌還處在昏迷狀態。

前來宣讀聖旨的內侍看見躺在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