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瓦解,大家你爭我鬥,誰有能耐誰就可以稱王稱霸,不跟兒時的“扮皇帝”遊戲差不多麼?李善長一席話,喚醒了朱元璋心靈深處那改朝換代、稱王稱霸的潛意識。也只有這時,他才第一次有了自己的責任與明確的志向。此後,他也就真的時時處處以平民出身的老鄉劉邦作樣板,刻意學習模仿。
兩年後,郭子興病故。有了遠大志向的朱元璋不惜利用一切手段,翦滅郭子興之子及郭帥內弟勢力,將其舊部控制在自己手下,成為威震一方的都元帥,只在名義上還暫時歸附小明王韓林兒指揮。
隨後,握有重兵的朱元璋開始主動向四周出擊,很快就佔領了應天,建立起一塊西起滁州,東到溧陽的地盤。
就當時群雄割據的天下大勢而言,朱元璋根據地小,兵力不強。但從與元軍主力對峙這一點而言,他的中間隔著三個割據政權,東面是張士誠,西面為徐壽輝,北面乃紅巾軍主力小明王。他們抵抗著元軍的進攻,拱衛著朱元璋的地盤,這一客觀環境與有利條件為他在夾縫中求生存、求發展提供了可乘之機。
就在小明王率領的紅巾軍主力在北方與元軍進行著殊死搏鬥、兩敗俱傷的關鍵時刻,朱元璋卻從中大獲其利,不斷向南面和東南發展,將應天周圍的戰略據點全數攻下,作為向外發展的堅固堡壘與前哨基地。
打下徽州後,儒士朱升向朱元璋獻上三句話:“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意思是要他暫時鞏固後方,發展生產,縮小目標,慢慢謀取天下。朱元璋深以為然,一方面將戰鬥力量與生產力量合而為一,另一方面又把地方武裝與正規部隊分開,不但擴大了生產力,還加強了戰鬥力,這也是朱元璋能在群雄割據的戰爭中“一枝獨秀”、最終大獲全勝的主要原因之所在。
朱元璋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一政治策略直到20世紀六七十年代,還影響著中國的黨、政、軍最高領袖毛澤東,他將那九個字稍作改動,變為“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
在朱元璋的軍事生涯中,最驚險、具決定意義的便是與陳友諒之間爆發的鄱陽湖大戰。
西面的徐壽輝為部將陳友諒謀殺後,陳友諒控制了他的舊部,盡有江西、湖廣之地,群雄中數他軍力最強,疆土最廣,野心最大。陳友諒順流而下,在“地利”上也佔有明顯優勢。兩軍在鄱陽湖遭遇,苦戰三十六天之久。陳友諒的漢軍號稱六十萬,朱元璋軍二十萬;漢軍船艦高大,聯舟佈陣,而朱軍都是些小船,人力與裝備明顯居於劣勢;朱元璋唯一可恃的,就是“人和”,上下一心,士氣高漲。
陳友諒仗著勢力強盛,硬衝猛攻;朱元璋見對方鐵索聯艦,運動遲緩,便採取靈活機動的戰術,以火攻對敵造成威脅。兩軍相持,互有勝負,雙方傷亡慘重。朱元璋為鼓舞士氣,多次臨危不懼,親自督軍深入敵陣,好幾次死裡逃生。
就這樣拼持著打到最後,陳友諒軍糧不支,內部出現不和,左金吾將軍、右金吾將軍先後來降,朱元璋略佔上風。但漢軍仍然強大,兩軍激戰猶酣。
然而,一個看似偶然的事件突然爆發了,不僅決定了這場戰爭的勝負,也決定了朱元璋在天下群雄中的脫穎而出與獨佔鰲頭。
就在戰鬥最為激烈的時刻,待在指揮船中的陳友諒怎麼也坐不住了,他想走出船外探明敵情,以便決策指揮作戰。部下一個勁地阻攔,說外面情況危險,最好是不要出去。陳友諒也是一員飽經戰亂的梟雄,他哪裡聽得進部下的勸告?可是,當他的腦袋剛剛伸出船窗之外,還來不及放眼觀望之時,就有一支流箭“嗖”地飛來正中臉面。主帥一死,戰爭急轉直下,全軍頓時潰不成軍。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狹隘變態的農民皇帝(6)
如果陳友諒不死,戰爭的最後勝負還真難逆料。即使朱元璋僥倖得勝,也將元氣大喪。
陳友諒的及時而亡,對漢軍來說固然是衰敗之始;而對朱元璋而言,卻是他登上權力頂峰的重大轉折。
命運之神,彷彿於不經意間瞟了朱元璋一眼,人世間的軍事、政治格局卻因此而大為改觀。
四
強敵陳友諒一消滅,東吳張士誠、西吳方國珍也就指日可下了。
在此期間,於朱元璋來說發生了兩件大事。
一是用計殺害了小明王韓林兒。
小明王一直率領著紅巾軍的主力在北線頑強地抗擊著元軍的進攻。朱元璋隸屬其下,俯首稱臣,顯得畢恭畢敬。然而,隨著小明王與元軍間的相互消耗及朱元璋力量的不斷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