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部分

不萊梅全部包括進來。雖然修建鐵路的受益人大多數是富人,但是這種按照法國方式修建的郵政系統使整個歐洲的聯絡更加緊密了。當然這些為了征服距離所做出的巨大努力集中體現在郵費上。1614年,從法蘭克福送到柏林的郵費相當於當時一頭剛剛出欄的肥豬的價錢。

資本主義既重視經濟上的成功,又重視社會的廣泛認可,這與中世紀墨守成規的保守思想大相徑庭。隨著社會的發展,資本主義精神逐漸擺脫了中世紀思想的桎梏,開始從加速中尋找好處為己所用。資本主義精神崇尚靈活和速度,僵化緩慢的速度並不能帶動經濟上的進步。16世紀末,為了全面提高郵政服務速度爆發了一場新的革新,在這場革新中商人在完善郵遞網路、規範郵遞時間和協調線路建設方面做出了傑出貢獻。漸漸地商人開始受到國家政權的垂青,他們要求繼續增加和協調郵政線路,提高信件郵遞速度和資訊傳遞速度。商人們知道“緩慢”會帶來危險,為了減少損失避免破產,必須提高工作速度。

帝國郵政以商業信件專用的郵遞時間為標準制定了郵車的進度表,負責人員要求郵車業必須加快速度。1490年的梅明根編年史裡有一段記載:“郵車必須每小時行進一里,在當時即使騎馬也需要2個小時。如果達不到要求,就要扣郵差的工資,因此郵差不得不拼命趕路。”

另外帝國郵政機關學習了商業信函中的做法,要求郵遞員填寫郵政日誌。郵差必須隨時填寫自己的行為,就連日誌封面上的文字也與商業信函郵遞日誌大致相同,意思大概是送這袋信的郵差必須夜以繼日地前進,郵包裡的信件非常重要,郵差不能浪費時間。快!快! 快!到了17世紀初,歐洲有很多國家的郵政機關為了加快郵遞速度也開始制定規定。1623年,圖恩和塔克西斯家族經商量最終確定,郵差在2小時內把信件從一個郵局送到另外一個郵局。1614年,約翰內斯·西格蒙德(Johannes Siegmund)頒佈了巴登…普魯士郵差條例,條例規定加急信件必須在規定時間內送到,郵差還要認真填寫郵遞日誌。由於郵政線路和郵差人數不斷增加,現有的郵政網路可以及時向人們提供訊息,即使在比較偏遠的地區人們也能夠在一定的時間內獲得資訊。從威尼斯經奧格斯堡到安特倫普的路線在當時是一條主要的郵政幹線。17世紀初,每年有52班郵差活躍在這條線路上,他們把信件從這裡送到世界各地。當時對郵差要求非常嚴格,郵差必須遵守秩序,做到迅速、準時。17世紀中期出現了固定的郵政業務,規定了郵差出發的時間。1634年的一份檔案上記錄了當時的情況:在從法蘭克福經巴黎到巴塞羅那這條線路上,郵差每個星期一早上8點出發。隨後歐洲各國的郵政系統也進行了擴張和升級。據記載,法蘭克福和巴黎幾乎每天都有前往世界各地送信的郵差,從挪威的北角到義大利的西西里島也毫不例外。從近代開始的那一刻起商人們就開始藉助“加速”的作用為自己謀求名利。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2章 城市時代:加速的開始(11)

印刷速度的提高

加速現象不僅僅侷限於交通運輸領域,還廣泛存在於其他經濟領域,如生產領域。從理論上來講,中世紀末和近代初期新型勞動工具投入生產領域,工作安排更加合理,手工匠的勞動速度也不斷加快,因此勞動生產率、產品數量和盈利幅度都應該相應提高,但是現實卻並不是這樣的。手工匠們還沒有形成速度的概念,另外手工業行會還要求工匠們不要去獲利,能養家餬口就可以了。行會必須保證所有會員都有工作,都有飯吃。為了達到這個目標,行會開始想方設法排除行業內部的競爭。因此,手工匠們只關心自己的工作,不會想方設法加快速度和降低成本。行會還禁止手工匠擅自擴大生產規模,其章程中規定了學徒和織機的上限,甚至連工作時間也有相關規定。1412年,大商人、礦主瓦爾特·克賴辛格(Walter Kresinger)打算在科隆的一家繅絲廠裡安裝一臺繅絲機,這樣可以把生產效率提高25倍。但是當時市政府受到行會的控制,立即要求克賴辛格關閉機器,因為機器會導致大量繅絲工人失業。

雖然時代不同了,但是行會依然遵循傳統,杜絕一切技術革新。只有當現有的方法無法解決問題,或者提議者和出資人都不是行會會員時,才可以採用新技術或新方法。例如,16世紀在礦山中安裝畜力或水力提升機的主要原因是礦井過深,人工排水不方便。當時木材短缺,人們為了節省木材,冶煉礦石的時候先用搗礦機將礦石搗碎,這樣做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