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部分

方面。雖有資料方面的限制,他仍能表明,戰後美國的收入分配要比〃大蕭條〃之前公平得多。但這一變化究竟是政治帶來的,還是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市場力量帶來的呢?

◇BOOK。◇歡◇迎訪◇問◇ 第24節:大壓縮(5)

一般說來,經濟學家受所謂〃無形之手〃如何重要的學說薰陶已久,對政府塑造經濟的能力傾向於懷疑。因此,在收入分配發生巨大變化時,經濟學家會先從市場力量方面找原因。有一種觀點認為,在市場力量的驅動下,不平等狀況會發生自然的週期變化,而人們常常將庫茲涅茨的名字與這一觀點聯絡起來(這是很不公平的),今人已將這一自然週期稱為〃庫茲涅茨曲線〃。

據認為,〃庫茲涅茨曲線〃的原理如下:根據該理論,在發展的初期階段,有錢人的投資機會倍增,而廉價的鄉村勞動力湧入城市,將工資壓低。結果是,在一國的工業化過程中,貧富差距拉大:出現一個由富有的工業家組成的精英階層,而普通工人仍深陷貧窮之中。換言之,像美國的〃長鍍金年代〃這樣貧富劇烈分化的時期是發展的自然產物。

但最終資本變得更為充裕,來自農村的勞工流逐漸減少,工資開始上升,利潤趨向平穩,或者下降。普遍的繁榮將會出現,經濟大體上也將中產化。

在20世紀80年代之前,但凡思考過這個問題的美國經濟學家大都相信,這就是美國在19~20世紀經歷的故事。他們覺得,〃長鍍金年代〃是國家必須經歷的一個階段;他們相信,後來的中產階級社會是經濟發展程序自然的、必不可少的愉快結局。

但到了20世紀80年代中期,事情變化得很明顯,這個故事並未結束,不平等再度加劇。許多經濟學家認為,這也是市場力量的無情後果,例如科技革新使技術因素有了越來越大的額外優勢。人們再次關注起貧富不均的情況,並進而回顧前一代人經歷的平等化程序。結果令人吃驚:人們越仔細地審視這段平等化過程,就越會發現,它不像是非人化的市場力量產生的漸進反應,而更像是一起突變,並且很大程度上是由一場政治均勢的變化帶來的。

要了解這起變化的突然性以及政治因素在其中可能發揮的重要作用,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考察富人的收入,即處於收入分配頂端的1%人口的收入。

我們對富人歷史收入狀況的瞭解,要多於對其他人的瞭解,因為自1913年以來,富人一直在支付所得稅,從而在這一過程中,向聯邦政府提供了有關自身經濟狀況的資訊。稅收資料顯示,直到20世紀30年代中期甚至更晚的時間,貧富不均毫無下滑之勢:當羅斯福在1937年的第二任就職演說中提到三分之一的國民仍然貧困時,幾乎毫無跡象表明,與一戰前相比,富人的經濟統治地位有些許下降。但短短十年之後,富人明顯淪落了:我們已描述過20世紀50年代頂端人群收入的劇降,這早在1946年或1947年便發生了。經濟精英的相對貧窮化並不是逐漸發生的,而是突然發生的。

虹←橋書←吧←BOOK。←

第25節:大壓縮(6)

富人財富的突然下滑,大體上可用一個字來解釋:稅。

我們可以對當時的情形做如下的思考。在戰前的美國,高收入的源頭與現今不同。今天富人的收入大體是薪酬收入(想想CEO和他們獲贈的股票期權),而在20年代事情要簡單得多:富人之所以成為富人,是因為他們擁有的資本能帶來收益。由於資本收益大都流入一小群人手中……1929年1%的美國人得到了多達70%的股票紅利,富人與窮人之間的收入劃分大體取決於國民收入在工資與資本收益之間的劃分。

既然如此,讀者或許會想,富人佔美國國民收入份額的劇降,必定反映了收入分配從資本向勞工的巨大轉變。但事實並非如此,1955年公司部門獲得的稅前收入有69%流入勞工手中,31%為資方賺得,1929年這兩項則分別是67%和33%,兩個年份的差別不大。

但是,雖然在20年代與50年代,資本與勞工之間稅前收入的分配幾乎未變,但在收入主要來自資本的人與主要依靠工資的人之間,稅後收入的分配發生了劇變。

在20年代,稅收對富人而言是小事一樁。所得稅的最高稅率僅為24%,同時由於對最大的地產所徵的遺產稅不過為20%,富豪王朝輕易便可維繫下去。但隨著〃新政〃的來臨,富人所面對的稅收不僅開始遠高於20年代,即使按今天的標準來看,稅率也是很高的。所得稅的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