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部分

0多的人至少享有最基本的醫療保險,即償付住院治療開銷的保險。並且,由於聯邦政府為失業工人提供的失業保險、為退休者提供的社會保障等關鍵的福利措施,私人就業新獲得的保障也增強了。

所以,相比於20年代,50年代的美國勞動者的境況要好得多,但經濟精英的境況卻變差了,並且就連美國勞動者內部的經濟差距也縮小了。現有的資料表明,到20世紀50年代,不熟練及半熟練工人,例如裝配線上的工人,與機械師等較熟練工人的薪酬差距大大縮小了。律師、工程師等受過正式教育的僱員相對於體力勞工的薪酬優勢與20年代相比,也大大降低了……比今天的情況也要低。

只有在能解釋人的境況時,經濟統計數字才是有用的。這些統計數字也的確講述了一個人性化的故事,即美國社會巨大的經濟民主化。

一方面,大多數美國人有史以來第一次有錢享受體面的生活水準。我知道〃體面〃這個詞有些模稜兩可,但我的意思是這樣的:在20年代已經出現了一些科技,這些科技創造現代生活所需要的主要的舒適與便利。若把一位現代美國人帶回到林肯的年代,他必定會對生活品質的粗劣感到驚駭,而且錢再多也無濟於事。但若把一位現代美國人帶回到20世紀20年代晚期,如有足夠高的收入,他會發現生活大體上是不錯的。問題是,20年代的美國人大都過不上這種不錯的生活。拿最基本的舒適條件來說:美國大多數的鄉下人仍然沒有室內衛生管道,而許多城市人不得不與別的家庭合用各種設施。洗衣機有了,但並非家家配備;私人汽車與私人電話也有了,但只有少數家庭擁有。1936年蓋洛普機構預言說,共和黨總統候選人阿爾夫·蘭登(Alf Landon)將大獲全勝。蓋洛普何以會犯下如此大錯?它根據的是電話調查,而當時只有約三分之一的美國住宅擁有家庭電話,而沒有電話的人傾向於支援羅斯福。諸如此類的例子還有不少。

。←虹←橋書←吧←

第23節:大壓縮(4)

但到了50年代,儘管仍有一些美國鄉下人依賴戶外茅廁,也有一些城市家庭住在盥洗室外接的廉價公寓裡,但這明顯是少數。到1955年,大多數美國家庭擁有一輛汽車,而70%的住宅都安裝了電話。

另一方面,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一代人時間裡,作家菲茨傑拉德說的富人〃與你我不同〃很大程度上成為一句虛言,而這可謂是空前絕後的。在50年代,美國很少有人過得起一種奢華的、足以與中產階級形成強烈反差的生活方式。富人的房子也許比大多數人的大,但他們再也沒有能力住在府邸裡……尤其是因為,他們養不起打理這些深宅大院所必需的僕人。傳統上富人與其他人在服飾上的差異基本消失了,究其原因,一是普通工人已有錢購買(並清洗)好衣服,二是富人再也無法維持舊日的穿衣方式,那需要大群僕役來服侍他們上裝與卸裝。富人傳統上在出行快捷方面享有優勢……直到今天人們還稱高檔店鋪是開給〃馬車顧主〃的,而在汽車普及之後,連這個優勢也消失了。

如果說上述的一切都給美國人帶來一種新的尊嚴感,我想這不是一種浪漫的想象。我們對〃長鍍金年代〃美國所知的一切都說明,儘管這個國家有民主的意識形態,但那是一個階層觀念很強的社會……當時富人自認為是高於工人的〃上等人〃,而工人整日害怕(並憤恨)那些〃老闆〃。但在戰後的美國,上述階層觀念已大體無存……在這裡,我可以根據我個人的記憶來發言,因為我是在這個社會里長大的,同時我們也可從人們的言辭與記述中瞭解情況。戰後的美國社會有窮人,但真正的富人很少,對社會的影響也很小。當時許多工人得到運作良好的工會的保護,在這種情況下,其工作之穩定可與技能高超的專業人員相比,甚至在收入上也往往與之接近。人們在物質生活上的差別不過就像卡迪拉克車與Chevy車的區別:一個人或許比另一個人過得奢侈,但在人們可以去哪裡、做什麼這些事上,並沒有大的差異。

那麼,這個民主社會是如何形成的?

富人怎麼了?

西蒙·庫茲涅茨(Simon Kuznets)是位移民到美國的俄國人,於1971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大體上是由他創立了現代經濟統計學。他於20世紀30年代建立了美國的〃國民收入核算〃系統,藉助這一包括國內生產總值在內的數字體系,我們可以探究美國的收入狀況。到20世紀50年代,庫茲涅茨已將關注點從國民收入的總體規模轉到國民收入的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