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4)在上述三方面基礎上,中國傳統組織管理形成鮮明的特徵,具有自身獨特的形態。這種管理傳統雖歷經千年歷史演變,卻以“轉化性創造”方式傳承至今,其核心特點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1。1宇宙觀(1)

宇宙觀,又稱世界觀,是指人們對世界的總的根本的看法。體現中國人世界觀的主要觀念有:天人合一、整體觀、中庸觀、和合與以《易經》為代表的對立統一變化觀。

天人合一

“天”指自然萬物、宇宙世界;“人”指人類,指自身。天人合一,是人與大自然、與世界的統一。人是自然的產物,是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界高階的物類。人的本性生成於天地的本性。這種思想在春秋戰國時代的儒、墨、道等學派中都有。'2'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有以“道”為代表的內在規則和規律,人類必須服從“道”的法則;人生的理想是天人的協調與和諧等,其最基本的含義是肯定“精神和自然界的統一”。'3'

“天人合一”、“人亦天地間之一物”,意味著人與萬物都是整體天地宇宙的一部分。因此,作為部分的人應該與其他物類一樣,遵循天地這一整體的共通的存在法則(即天地之道),盡到人這一物類和部分對於天地宇宙整體的責任(即盡人道)。人作為天地萬物、宇宙世界的一部分應當盡人之所應所能,是中國人的價值取向。效法天地,從天地之道中引出立人之道,是中國哲學各流派共同的價值取向,也是中國哲學關於人的存在的基本價值取向。

老子強調,人要以尊重自然之道為最高準則,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為人生行為的基本依歸,“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莊子也強調,人必須遵循自然規律,順應自然,與自然和諧,達到“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的境界。儒家對天人合一觀念進行了許多闡發。孔子主張以“仁”待人,也以“仁”待物,即所謂“推己及人”、“成物成己”。《中庸》說:“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這都是在強調天、地、人的和諧發展。中華傳統文化不講“征服自然”,相反地,非常重視“順應天時”。

在中國,“天”與“人”的關係實際上具有某種不確定的動態變化性質,既不是人格神的絕對主宰,也不是對自然物的征服改造。“天人合一”既包含著人對自然之道的主觀努力、能動適應、遵循,也意味著人對主宰、命定的“道”的被動順從和崇拜。'4'

“天人合一”源於原始農業文明時代人們對泛化的自然神的崇拜,在中國歷史上一直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錢穆和季羨林都對此有深刻的描述,具體參見:錢穆�中國文化對人類未來可有的貢獻'J'�中國文化,1991(4);季羨林�“天人合一”新解'J'�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93(1)�,是各家各派共同的基礎,是中國文化最基本和主要的觀念,同時也是中國人人生追求的崇高精神境界。它體現了中國人的宇宙觀、世界觀和人生觀。

“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哲學的基本,是整個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之歸宿。其他思想觀念,都是在“天人合一”基本觀念基礎上引申、發展而來的。

整體觀

“天人合一”,天人為一。雖然天地之間萬事萬物無不處在變化過程中,但這種變化是循著“天不變,道亦不變”、“一陰一陽之謂道”的演化法則變化的。這其中,不變的“道”,演變遵循物極必反、整體平衡的法則(類似“一陰一陽之謂道”代表的變異遵循的內在法則),反映出中國文化觀念中對整體、全域性、不變的“一”的關注和把握。即天地的“道”根本上是不變的,變化是遵循整體平衡的法則發生的,認識“道”之所動,關注整體平衡,努力去把握整體平衡,成為“天人合一”總的觀念下衍生出來的又一基本觀念——整體觀念。 。 想看書來

1。1宇宙觀(2)

中國人習慣從整體上把握事物,認為一切事物都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各區域性之間相互作用,相互轉化,最終受內在的平衡法則支配。看待、處理問題時,善於把握相生相剋、物極必反、一張一弛的法則,善於把握全域性而不是拘於一端,著眼長遠而不是一時一事。從整體、全域性出發考慮和把握問題,注重事先的籌劃和謀略,謀定而後動,注重長遠利害關係,成為整體觀念下中國人顯著的思維觀念。

中庸

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有崇尚“中”的觀念。“天人合一”的“一”,是經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