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的。“致中和”則“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庸”強調上下、兩極的貫通和中和,強調正確把握事物發展的“度”,既不偏,也不倚;既不過頭,也無不及,“過猶不及”。事事處處追求恰如其分、恰到好處。同時,中庸所說的“度”,除了程度上的適度,在時機上的把握也是至關重要的。即在此時此地合理的“度”,到了彼時彼地就不一定合適了。這種動態的“度”,使中庸思想有了廣泛的適應性和強大的生命力。
在中國傳統思想中,中是一切存在的根本屬性,中律是宇宙萬物執行的根本法則。中道既是天道,又是人道。中的哲學是人類生命智慧的圓通,是人與天地萬物相通的最高境界,更是人類認識宇宙萬物和為人處世的黃金法則。
週而復始的農業生產,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鄉土社會的迴圈往復,形成了中國人力求穩定、少走極端和反對冒險的中庸精神。中庸的管理不僅來自“天人合一”的天下觀,也來自日常生存、生活的經驗現實。'5'
中庸思想是儒家哲學的核心思想。'6'中庸是儒家的最高理想和最高智慧,是智慧與美德、手段與目標的完善統一,最終“成為儒家最高的道德準則和矛盾觀及處理矛盾的方法論”。'7'
“中庸”的管理正確地處理了人與自然、社會、環境的各種辯證關係和協調發展,保持了管理系統的和諧和穩定。但不重視經濟成就,缺乏進攻性、進取心,安於現狀的觀念也隨之而來。“不患寡而患不均”、“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父母在,不遠遊”等觀念,不僅是歷史上管理變革和經濟發展的障礙,在今天,依然是沉重的歷史包袱。'8'
和合
與西方注重矛盾兩極思維的傳統相比,和合思維以對立和諧與系統和諧為觀測視域和理論致思,體現了獨具特色的東方智慧。'9'它更多的是立足於有差異、有不同的情況下,求同存異的思維方式。
中國人常講“家和萬事興”、“以和為貴”、“和氣生財”、“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等。這些都是注重協調、求同存異而不強調對立的和合思維的體現,這種思維源自“天人合一”,為儒、道、佛通用。
一般說來,“和”是指異質因素的共處,而“合”是指異質因素的融會貫通。兩意聯用,突出了事物是不同因素的相異相成和緊密凝聚,體現了中華民族的辯證思想和系統觀念。和合不是某家某派的文化精神,而是儒、道、墨、法、陰陽、釋、兵、農諸子百家的普遍的文化精神。這種文化精神便是追求人與自然的和合、人與社會的和合、人與人的和合、人自身心靈的和合,以及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和合。'10'
對立統一變化觀
對立統一變化觀或以《周易》為代表的變化觀,是中國古代系統思維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周易》為代表的很多經典,如《老子》、《莊子》、《論語》、《呂氏春秋》等,都有這一思想的論述。《周易》是中國周代的典籍,被尊為“群經之首,諸子百家之源”,講究陰陽五行、相生相剋。《易傳》講“一陰一陽之謂道”、“生生之謂易”、“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兩儀”為陰、陽,“四象”為春、夏、秋、冬,除了強調生生不息、萬物變易外,有較明顯的對立統一變化色彩。
一切事物都是週而復始、迴圈往復地運動的,自然、社會、人生都是如此。事物的發展都有自己的週期性,從起點開始,經過一段變易又在更高層次上回到起點,形成螺旋式的迴圈。《周易》中的八卦和六十四卦是兩個大迴圈圈,每一個卦又是一個小迴圈圈。古代的天文學、農學、醫學,在論述各自的理論時,也都用對立統一—迴圈變化這一思維方式。
與中國人不同,直線進步的進化論思維在西方人的精神傳統中久已有之,上帝締造了人類和人類的歷史,人類的歷史是改惡從善的歷史,因此人類的歷史絕不僅僅是重複,更重要的是前進,是進化。
對立統一、迴圈思維的產生,緣於以下幾個原因:首先是不斷迴圈變化的自然環境,春暖、夏熱、秋涼、冬寒,一個迴圈接著一個迴圈,終而復始,迴圈往復;其次是人對自身的生命感悟,生命也是有周期的,生老病死是不可違抗的自然規律;再次是社會的變遷,歷朝歷代都是由弱至強,盛極而衰。'11'
帶有迴圈論色彩的變化觀包含著豐富的辯證法思想,它對開發中華民族的智力做出了了不起的貢獻。現代科學也從中受到啟示,科學史、思想史都有迴圈的現象。事情總是這樣,在小範圍內可能不是迴圈,但是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