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引言

本課題研究旨在對中國傳統管理賴以形成的基礎和背景——思想觀念基礎、物質資料生產方式和組織原型進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從總體上概括中國傳統管理的基本特徵,試圖說明中國傳統管理在歷史演進過程中傳承的主要路徑和方式,並結合改革以來的企業管理實踐做出有關中國式管理特徵的基本判斷。

1�研究視角

各國或各民族的管理,在技術側面和業務側面,只有程度上的差別而無根本差異。能夠從本質上體現管理的型別化特徵的,是組織管理的社會側面,是民族的特有觀念以及在其指導之下形成的組織化方式、組織執行規則、組織目標追求等方面賦予組織管理以民族特色。因此,研究管理的型別化特徵應當著眼於組織管理的社會側面。近代意義上,西方工業化以來的“企業”在中國出現較晚,發展不充分。改革開放以來市場化程序尚未徹底完成,中國很多企業尚處於半是企業、半是傳統社會組織狀態。

組織作為一種完成各種目標的機制,作為實現單獨個人難以實現的目標的手段,作為一種制度化的存在,甚至作為某種意義和象徵,全面地制約和影響社會運轉過程和人們的社會生活以及個人生活。泛泛而論,民族文化、社會文化有多種表現方式和作用途徑,幾乎涉及文明的所有方面。但作為承載民族管理文化傳統、延續傳統文化管理邏輯的方式和途徑,組織管理過程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現實的途徑和過程。人們的生產生活實踐、基本社會關係、人際交往、社會化地形成的共有價值觀念、類似的思維方式、一般行為規範,乃至建立在此之上的制度形態意義上的組織管理制度,既是傳統管理文化基本精神和內在邏輯形成的基礎,也是傳統管理文化實現自身延續、強化其基本精神、轉化和新生以適應變化的主要方式和途徑。

基於此,本課題主要從組織管理的社會側面視角切入和把握問題。

2�研究重點

本課題重點關注在歷代中國人的組織管理過程中實際起作用的規則和特徵。傳統文化觀念和管理思想建立在生產生活實踐基礎上,且對組織管理實踐有重要支配作用和影響。但由於歷史久遠,資料有限,今天我們很難在某一具體時代的管理觀念和組織管理實踐之間找出具體對應的聯絡。僅僅研究管理思想本身對解釋現實的“中國式”管理問題還很不夠,因而,將傳統中國文化以及管理觀念作為總的背景和基礎納入研究。歷代統治者追求的、宣揚的思想和觀念反映了統治者的願望和追求,還不是當時管理的實際。結合一個時代實際的管理過程,才能得到符合實際的判斷。因此,跨越了具體時代的、在歷代中國人的組織管理過程中實際起作用的規則和特徵,成為本課題的重點。

3�基本思路

一個民族的生產生活實踐(馬克思的“物質資料生產方式”)、組織基礎和民族文化早期形成的基本觀念體系,是該民族社會組織乃至管理方式、管理型別形成的最基本前提。對該民族而言,組織管理方式,成功或有效的、理想的管理,都是建立在這些前提基礎上的。其要點有以下四點。

(1)一個民族文化早期形成的基本觀念,提供了一套解釋世界的知識體系,提供了有關合理社會、理想社會,包括人生意義在內的合理解釋,也提供了一種思維邏輯框架。這樣一套知識和意義系統,是構建社會化組織體系和管理方式的指導思想和準則。中國傳統管理,首先是在中國文化早期形成並經逐步調整最終成型的那些基本觀念指導下形成的。

(2)物質資料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人們在謀求生存的物質資料生產生活實踐中,發展出有關生產、生活的技能、經驗和知識,形成經濟活動、技術活動、勞動組織方式等方面的知識和手段。按照馬克思的觀點,物質資料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法律、社會制度、政治、文化等上層建築建立在此基礎之上並最終受生產方式支配。顯然,民族的獨特的物質資料生產生活方式型別(如農業文明、遊牧文明、航海文明等),在民族文化包括組織管理方式的形成方面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3)在中國農業、手工業生產方式和基本文化觀念制約下形成的、作為社會原型的家族組織型別,是中國社會最基本的組織基礎。家族作為最基本的生存組織,作為基本的生產單位,作為人生的價值和情感皈依所在,承載了生存、生產、社會生活、價值實現和情感依託等多重功能。家族成為中國組織管理最基本的依託、最集中的載體、最典型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