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部分

世界的彼岸世界。要得到最高的成就,必須脫離塵羅世網,必須脫離社會,甚至脫離“生”。只有這樣,才可以得到最後的解脫。印度教、佛教、猶太教等幾大宗教文明是出世精神的典範。'14'

“天人合一”的觀念中包含了這樣的含義,雖然人生的侷限性已成定局,仍然要積極地去面對,去度過。在有限中追求和實現無限。有面對困難百折不撓的勇氣,堅持心中的理想,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充分實現自己的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天(即自然)的運動剛強勁健,相應於此,君子應剛毅堅卓,發憤圖強;大地的氣勢厚實和順,君子應增厚美德,容載萬物。

祖先崇拜

在中庸、和合觀念和入世精神的影響下,中國人對待宗教信仰缺乏西方意義上的超越精神和終極關懷,也缺少類似西方那種固執一端的宗派意識。中國民間對待不同宗教的態度較為寬容。在民間的信仰習俗中,道教、佛教及儒家傳統之間的界限非常模糊,來自不同宗教的各路神仙被廣大民眾同時膜拜。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即祖先崇拜。

或許是家本位的組織原型所致,人們深信祖先的靈魂死後仍然存在,並能以不同的方式對後代的生活產生影響。他們認為,只有祖宗神才和自己最親近,才會全心全意保佑自己的子孫後代。人生有限,生而有涯而死也無涯。對無限的追求只能寄託在子孫萬代興旺傳承的家國情懷中。這種信仰依託和情感皈依,一方面是對祖宗的頂禮膜拜,一方面是承繼家族傳承的使命感,同時也有望子成龍的殷切期待。所以,中國人心目中的真正的神是自己的祖宗,精神寄託和情感皈依是自己的家。正如美國學者斯圖爾特指出的那樣,“祖先崇拜事實上才是中國的真正的宗教。”'15'

祖先崇拜是從“人道”和宗法人倫秩序中派生出來的社會心理,是古代中國影響至深的民間信仰。雖然“天人合一”的觀念為中國人提供了精神與道德的終極關懷,但在人生現世即“人生之道”層面,精神寄託和情感皈依集中於血緣關係上一代傳給一代、光宗耀祖、福廕子孫的家。家的創始者是祖宗,祖宗雖然故去,然而靈魂永在。崇拜祖先,敬重長輩,造福子孫,不僅是精神和情感的需要,而且是符合人生之道的“孝道”。傳統的中國鄉鎮多建祠堂、修族譜,家庭也供奉祖先牌位、修家譜,意在告慰祖先,祈求祖宗保佑後代興旺發達。在“天地君親師”中,“親”是格外受到重視的。尊祖敬祖是中國人“家庭精神”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16'

1。2人生觀(2)

祖先崇拜使人們有一種發揚光大祖先業績的義務感,同時注意把自己放在潛在的預定位置,作為後人的榜樣,從而提醒自己奮發進取,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家族組織的基礎作用。

祖先崇拜有利於維持等級制度和社會穩定。變革者假託古人或先例就容易被人接受。中國古代思想家言必稱“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孟”,標榜自己是先聖理論的嫡系正宗真傳。'17'同時,廢除祖宗傳下來的制度註定要遭受磨難,歷代變法者幾乎都沒有好下場,例如商鞅、王安石、張居正等,就連至高無上的皇帝也難以擺脫祖宗制定的國法。'18'

重生重情

中國人認為天地之間“人命最重”、“壽最為善”。雖然中西方文化都將生命看做是一種自然的運作過程,但在如何完善人生、如何把握生命本真的問題上,中西方文化有明顯差異。其主要表現,一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死觀是建立在“死生命定論”基礎之上,將人的生活限定在今生今世的範疇之內。而西方則將人的現世生命延續至來世,延續至“天國”。二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個體的生命價值建構在建功立業的現實生活之中。而西方透過人的原罪、天國的觀照來反省個體的行為責任,從而使世界、人生具有了某種道德秩序和意義,因而也就滿足了人對意義的基本需要。'19'

中國人重情感,一是因為中國的社會結構是以家族血緣為基礎的,家庭是傳統中國社會內部最基本的組織元素。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不是建立在契約制度上,而是建立在血緣關係或者親戚式的純粹個人關係之上。'20'中國人自然而然地把周圍的人分為自己人和外人。家族成員彼此之間自然產生出一種信賴,相信自己的家長或同族等關係密切的人,認為“自己人”之間的相互幫助是應該的,否則就會被認為“見外”,而對其他人形成了一種先天的隔閡。'21'

二是人們在相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