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部分

——“禮”和“孝”

以血緣基礎、等級序列和身份行為規範構成的家族組織,其基本價值是“禮”和“孝”。

中國人的孝始於“人人親其親,長其長”,終於“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且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著名的《二十四孝》中有很多故事,如臥冰求鯉等。

儒家講,對民眾的管理不但要“道之以德”,還要“齊之以禮”,也就是用合乎“仁”的道德規範、行為準則和典章制度進行管理的治理方式。古代的禮制,在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對大至國家、小至家庭進行規範管理的制度、如“以禮待人”、“禮尚往來”等。

總之,“禮”和“孝”這種基本價值體現在個人行為的各個方面;尊卑長幼的秩序規定已經浸透到中國人“習焉而不察”(李澤厚語)的整個文化心理結構中。

2。根本目標——族群利益至上,族群延續至上

建立在血緣基礎之上的家族組織的凝聚力強,個人依賴於家族組織而存在,個人的生存、發展、身份都和家族組織的存續發展息息相關。在這樣的關係約束下,族群利益高於個體利益,族群的持續發展是家族組織最基本的目標。

個人自身也壓抑、掩蓋甚至貶低個性主體,以尊重、護衛族群的倫常結構。與西方不同的是,中國人不強調個人權利,而是更強調個人對家族的義務,人們似乎不為自己而存在,為了家族利益甚至可以犧牲自己的生命。

3。信仰——祖先崇拜,重生重情

中國沒有西方式的宗教信仰,沒有類似上帝的外部力量約束人的心靈。一方面,中國人把精神寄託於對祖先的崇拜。這種崇拜為個人樹立了行為的標準和榜樣,也使個人形成了學習先人、追求“內聖”的人生理想。

另一方面,也是由於沒有上帝和人這種兩個世界的存在,中國人更加註重現實和人際感情。人們不相信上帝審判或者來世天國之說,於是人從理智到情感、從現實到觀念都處在以家族組織為基本紐帶的人際網路中。中國家庭是按照長幼有序的家庭倫理建構的,父慈子孝是最重要的家庭關係,親情是人生最珍貴的情感之一。這使中國人產生輕集團生活而重家庭生活的觀念和以家庭、親情為中心的倫理。

2。3由家族到社會——家族組織的基礎性

家族——社會——宗教

悠久和深厚的“家文化”傳統,體現了中國傳統儒家文化的突出特徵。家族及家族倫理不但成為中國人社會生活、經濟生活及文化生活的核心,甚至也成為政治生活、宗教信仰的基礎因素。

“家文化”特別注重家族之間的親情,追求“父慈子孝”、“夫義婦聽”、“兄良弟悌”、“長惠幼順”的境界,強調“以和為貴”、“和氣生財”。為了維護“家”的穩定利益、聲譽和永續存在的發達興旺,中國傳統家族中形成了一整套完備的倫理道德規範,來約束父子、夫婦、兄弟及其親屬關係,並形成了幾千年一貫的宗法式的“家族主義”行為規範、觀念體系和思維定勢。其基本特徵是:以父系單系家長權威為軸心,形成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順的家族親情關係,以及上下尊卑、親疏遠近的等級秩序。在這種文化裡,每個家族成員都依附於家,視家為根,都對家的利益、聲譽和興旺負有責任,並且對家的責任勝過所有其他責任。在家族群體裡,人與人之間產生全面而強烈的信任關係,一旦超出這個圈子與“圈外人”交往時,信任感便會逐漸減弱乃至消失。這種傳統文化體現了強烈的人際等級意識和族類意識,內具親和力和凝聚力,外具排異性和分散性。它的信任感僅侷限於家族範圍或“自己人的圈子”裡,而不擴大到非親非故的交往關係中,因此社會信任度低。

正如費孝通所言,我國社會關係是以自己為中心呈波浪狀擴散的差序格局,由此形成親疏有序、遠近有別的人際關係網路。家族觀念在人們心中處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深厚而濃烈。傳統儒家以家族血緣倫理及其觀念體系為中心和前提構建社會的一切,由倫理而引申到政治,再引申到宗教。從本質上來說,家庭血緣倫理(親子之愛、兄弟之愛)、社會政治倫理(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宗教觀念(三年之喪、祖先崇拜)三個層次是內在同構的,即遵循的是一套邏輯。道德規範、政治行為規範成為中國管理傳統中的重要規範。道德約束強調個人自身內在的修為,強調“修身”。技能、規範、功利等退居次要地位,“德行”是最重要的評價標準。道德約束與政治行為規範強調的忠心、服從,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