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部分

專職的金字塔形的組織框架及其管理、控制過程,也要借重親子情、朋友義、同學誼、同鄉恩等這樣一些情感化的因素去規範、融通和實現。

漢董仲舒開始,中國社會管理逐步建立了一個由“孝悌”、讀書出身和經由考核、推薦而構成的人才管理和文官體制,這種體制既包含了正式結構的一面,也包含了非正式結構的一面。科舉制度、文官制度與各種親族關係和人情關係交織成一張張複雜的情理交融之網。

中國人經商注重“禮尚往來”,注重同鄉、同事、同學、鄰里故舊等感情的培養和維繫,飲食文化、酒文化發達而不厭其煩,看重各種暗示的心理作用,其內在的感性化、情感化管理規範是重要原因。

領導規範

中國傳統管理方式在領導與控制方面主要表現為如下三個方面的特徵。

素質修養

從素質修養的層面來說,中國傳統管理方式特別強調對領導者個人素質的砥礪和個人修養的要求。只有施行仁愛的領導人才能成功地帶領和凝聚一個集體並帶來有序的管理,而要具備這一品質就必須努力培育自身修養、提高自身素質。透過內心自覺自律,追求達到仁、義、禮、智、信的理想人格。傳統儒家思想本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認為只有個人修養上去了,才可以管理好一個家庭,進而才能治理好一個國家,使天下達到太平。因此,領導者的素質與修養就成為管理活動中的關鍵要素,對於領導的成敗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前述對待上級的“忠”和“孝”,對待下級的“德”、“正”、“信”,對待他人的“義”,是領導者應該具備的素質和修養。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所謂“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就鮮明地表達了古人在領導者的素質與修養方面的要求。

具體來看,這種對於領導素質和修養的要求在管理實踐中就表現為:第一,在選擇領導人時,講求德才兼備,德重於才;第二,在實施領導的方式上,“身教重於言傳”,“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講求更多地採用道德教化而非強力驅使的方式來領導下屬,較為看重軟性管理手段的實施效果;第三,在評價領導時,不但注重具體的事功業績,更注重領導者在弘揚道德、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儒家的道)、教化方面的成就。

領導垂範

正是出於對領導者個人修養及其在管理活動中地位的重視,中國傳統管理方式強調“領導垂範”在管理活動中的作用。中國古人,尤其是在儒家思想中,特別強調的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首先是一種倫理上的要求,即君主就要像個君主的樣子,臣子要像個臣子的樣子,這樣才能實現良好的社會秩序。在管理上也是如此:下對上,被管理者應該恪盡職守,“忠於王事”;而上對下,領導者也應該表現出仁慈德愛,施行“仁政”——這一點尤其被強調,因為在這一倫理秩序中,領導者一方發揮著更為積極主動的作用,也就是所謂的“上行下效”。這樣一種管理規範要求領導者率先垂範、以身作則,而被領導者則追隨榜樣、服從領導,所謂“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如果領導者未能成為表率和垂範,那就會造成“上樑不正下樑歪”的嚴重後果,從而使組織管理活動陷入混亂。

恩威並濟

中國傳統管理思想一方面強調儒家意義上的“德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不偏廢法家意義上的“法治”的重要作用,主張儒法互用、雙管齊下。由此,在領導與控制上,就形成了“恩威並濟”的領導風格。一方面,給予恩惠、關懷的做法雖然是調動下屬的一個重要手段,但也有著它的侷限性;另一方面,強制手段雖然能維持基本的組織秩序,保證某種程度的管理目標實現,卻也不足以實現理想的管理。因此,傳統管理吸收了儒法兩家的有益成分,並加以綜合,將嚴格的管理與人性關懷、情感融通作為兩種互補的領導手段同等重視,互動運用,形成“恩威並濟”、“剛柔並濟”、“兩手都要硬”的領導風格。從某種角度看,“恩”代表了一種“文”道,代表了道德感化、人情關懷的一面;“威”則屬於“武”道,屬於不可逾越的“禮”、“法度”,代表了嚴苛的一面。而“恩威並濟”的傳統領導方式反映了中國古人在“反者道之動”、“文武之道,一張一弛”的認識基礎上的自覺運用。只有“恩”和“威”兩種方式互動使用,時寬時嚴,才能做到文武兼備、張弛有度、操控自如,符合管理之道,進入一個更高的管理境界。

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