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2部分

清帝國,在西方列強面前,遠談不上是什麼大國,在自己國力並不強大,且萬事待興的情況下,去保衛一個沒有太多利益且已經單方面宣佈中斷傳統關係的藩屬國,未必是一個明智的選擇。越南的情況,和後來的保衛朝鮮,情況還不完全一樣。

如果按這樣的思路,中法和談如能早日實現,反倒是件好事。正如加利福尼亞大學教授徐中約在《劍橋中國晚清史》中指出的,“事實證明,清廷的優柔寡斷和舉棋不定造成了災難。堅定的作戰政策本來可能制止法國的侵略;如果堅持和平政策,本來也可以保住福建水師和馬尾船塢。可是,庸碌無能的領導層卻毀了這兩者,而且還喪失了安南這一朝貢國。清流黨意氣用事,無補於事,因此對這些後果應負大部分責任”。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中法新約》,不算成功的成功(4)

做決策,最可怕的就是首鼠兩端,舉棋不定,最後弄得兩頭落空,損失慘重。這些損失,和慈禧太后的意氣用事是分不開的。至於《中法新約》,就條約本身而言,不但不能說是失敗,相反,是一種進步的表現。

儘管後人大都認為清廷腐敗無能,但對於《中法新約》,我們似乎沒有必要妄自菲薄,更不能因此而認為它是賣國條約,儘管它有著這樣或者那樣不盡如人意的地方。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新帝國摸了老帝國的屁股(1)

中日甲午戰爭因朝鮮而起,但絕不因為朝鮮而結束。

中國和朝鮮的關係,自古以來就極為密切。公元3世紀至7世紀,朝鮮分為新羅、百濟和高句麗三國,戰亂頻仍,後來新羅得到唐朝的幫助,在公元676年統一了朝鮮半島。此後,朝鮮和中國的經濟文化交流十分頻繁,關係較其他國家要更加緊密。

朝鮮由於地理位置和日本接近,明朝萬曆年間日本豐臣秀吉曾派兵大肆入侵朝鮮,幾乎讓朝鮮亡國。危急之時,明朝應朝鮮的請求派兵入援,苦戰一場,方打退日本人的進攻,取得了“壬辰戰爭”的勝利。從此,朝鮮便一直是中國的藩屬。在明清時期,朝鮮一直是頭等的朝貢國,每年都要派三到四次貢使前來進貢,很受天朝重視。

中國和日本的關係也不簡單。唐朝時,眾多的日本遣唐使前來取經學習,搬回中國的典章制度甚至文字書法,成就了大化革新,至今日本人取名都多用中國漢字,以為典雅高貴。明朝時,倒有日本浪人夥同中國海盜,騷擾中國東南沿海,是為倭寇之患。

康乾盛世時期,中國前往日本貿易的商人甚多,日本仿照廣州十三行之例,於長崎設立三名商業官員管理華商,長崎也成為日本唯一對外開放的口岸。鴉片戰爭後,歐美國家開啟中國的大門,逼迫開口通商,但日本不在開放互市的國家之列。

同治元年(1862年),日本長崎商業官派下屬跟隨荷蘭商船載貨來到上海,並請荷蘭領事給上海道吳煦遞話,請求按照西洋的小國待遇,讓日本商人專到上海貿易。懾於天朝威勢,日本當時還不敢請求和天朝直接立約。

同治三年(1864年),日本胃口大了,派遣外務權大丞柳原前光到天津拜見直隸總督李鴻章,請求給予與西方列強同等待遇,和天朝締約通商。總理衙門聽到後,很是詫異——這小小日本竟然也想和西方列強一樣,和天朝平起平坐?

總理衙門很生氣,答覆日本只許通商不準立約。但後來小日本糾纏不休,總理衙門被煩不過,答應與之締約,這就是1871年的中日修約:雙方相互開放通商口岸、相互擁有領事裁判權和協定關稅權、雙方軍艦均可以自由進入對方的通商口岸等等。這些讓西方人笑掉大牙的條款,其實是互不平等條約哪!

1871年底,琉球船民因颶風而漂流到臺灣,其中54人被臺灣生番(土著,高山族等)殺掉。另外又有日本商民也因為颶風漂至,其中4人遇害。日本人跑到總理衙門告狀,大臣毛昶熙、董恂說:“這些生番,都是些化外之民,就像貴國的蝦夷,不服王化,隨意殺人,這也是稀鬆平常之事,就不要大驚小怪了吧?”日本人說:“生番殺人,你們要是不管的話,我們招呼打在前頭,我國可就要向生番問罪了。”這個無知的毛昶熙說:“生番既然是我化外之民,伐與不伐,你們自己看著辦吧。”

總理衙門的官員們(左一為毛昶熙)

說起這琉球國,自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年)就開始稱臣於明朝,一直受明朝冊封並定期朝貢,五百年間從未間斷。但明朝萬曆三十四年(1506年),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