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 Class Relations in a Chinese Country?。 World Development; 11(8); 1983年,頁734。'。可見那時候的招工是大規模的,但規定他們過了一段時間以後都得回老家去。不過,文化革命後,在某一個有限的時期內,曾經公開准許臨時工轉遷戶口。這一事實是先由西方學者透露出來的。J。P。Emerson在香港透過採訪得知,在1970年有些農村來的臨時工被接納為固定工(因此,也就變成了城市居民)' J。 P。 Emerson; ?The Labor Force of China; 1957…1980?; China under the Four Modernizations; 頁253。'。M。Blecher在一次實地調查中發現,在河北束鹿縣,一直到72年,這種身份轉換,理論上都是可能的,起碼在一個大工廠裡就是這麼做的' M。 Blecher; 前引,頁734…735。'。“勞動人事年鑑(1949…1987)”正式肯定了上述的情況確實存在。而且還詳細敘述文革中極左派怎麼利用臨時工的不滿情緒,後來在他們的影響下;國務院發出1971年11月30日的“關於改革臨時工、輪換工制度的通知”。根據這個檔案,71和72兩年間,800多萬農民臨時工被轉了正(當時一共有900多萬這類工人),其中有的根本就不是真的工人,而是他們的家屬' 《勞動人事年鑑1949。10…1987》,頁195…211。'。就算後來原則上禁止這類轉正,仍然有大量農村來的工人轉成固定工' Blecher在他作實地研究的縣城,很少“臨時”工人真的回到鄉下去。見Blecher; 前引,頁733。'。所以1966…1976這10年間被招工進城的農民有800萬,這個數字可能還是低估了。其實,根據年鑑所寫的,1950…1960年間劃定的各種農民工型別,到了70年代,大多數情況下,全部轉成了固定工。“臨時工”變成了固定工。“合同工”合同結束後可以留下。“輪換工”停止輪換。“亦工亦農”(1975年又被鄧小平再次提出大為讚揚)則通常是乾脆只當工人了' 見本章註釋73。'。許多這類農民其實從一開始就是被當作正式工人招進來的' 1986年6月23日與馮蘭瑞的對談,以及1985年8月21日與中國社會科學院青少年問題研究所的多位研究員的談話。'。無論如何,轉成固定工能讓他們獲得城市個人戶口,就算他們的家庭戶口還在農村也沒關係。到了1978年,又准許他們在退休或者退職的時候,可以讓他們在農村的一個孩子上來頂替他們在工廠的職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國務院關於嚴格控制農村勞動力進城作工和農業人口轉非農業人口的通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1982年2月10日,頁885…886。'。但不久後採取了多項相應措施,其中之一就是廢除上述這項寬容條例,為的是能在城裡招聘更多的知青' 同上;《吉林勞動志,1991》,頁72。'。
我們似乎不能相信如此一場城鄉人口交流是中央領導人反對的。儘管如此,從動機角度看,也許得分清兩個不同的派別。首先是最激進的那一派。他們認為縮小“三大差別”及“對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進行再教育”是高於一切的,而人口交流本身也不是壞事。就是他們在政府裡最得勢的時候正式批准轉遷戶口的。1976年4月,周恩來去世後,鄧小平靠邊站,激進派發起攻勢,就在這個時候,吳桂賢出來斬釘截鐵地指示:不再只限於在知識青年之中為城鎮招聘工人,也要顧及到“年輕的貧下中農”,這是為了避免破壞在農村勞動的知青群體' 顧洪章等,《大事記》,頁141。見本書,頁142…143。'。另一方面,連在那個時期,領導人也還不能完全忽略經濟問題。僱用農民的人數與下放知青的人數相等,甚至前者還高於後者,他們能容忍這種現象就說明,就業問題也許並不構成他們長遠的壓倒一切的憂慮。但是,看到至少一部分從農村“遷徙”來的勞動力可以讓國家省錢,在那些負責計劃中國經濟的大管家的眼裡,財政經費問題就可以當作是把運動繼續搞下去的一個“理由”。
招農民進城打工因而是可以符合意識形態及經濟這兩種互補的動機。早在文化革命前,1958年就制訂了亦工亦農政策,在64…66年間還特別加以推廣,在這個問題上,毛一類的空想家們與劉少奇一類的大管家們似乎都能取得共識' 這種制度不過是僱用農民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