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工的方式之一;見本章註釋73。關於1950年代這種招工方法,見前引C。 Howe; 有關1960年代的情況,見?Sources of Labor Discontent in China: The worker…peasant System?; Current Scene; VI(5); 1968年3月15日;見J。 W。 Lewis; ?merce;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Tangshan?; 刊於J。 W。 Lewis主編的The City in munist China; 頁162…165。'。把農民招進城鎮工廠幹個三五七年,或者根據季節來安排,其實是很合算的。基於兩大理由:一方面,可以節省國家開支,因為農民比固定工便宜(報刊甚至報道在這個或那個工廠,因為辭退了固定工,而讓農民來頂替,為國家省了錢,之後還列出詳細的金額數量)' ?Sources of Labor Discontent in China: The worker…peasant System?,頁5。';另一方面,由於這個政策有利於“逐步消滅工農差別和城鄉差別”' ?Essai d un nouveau système de travail?; Pékin Information; 1966年1月4…24日,頁29。',所以是具有根本意義的。這完全命中了毛的實際消除社會分工的宏願。他的旨意曾在66年的五七指示裡表達過,後來在66年8月1日把全國辦成一個“毛澤東思想大學校”的號召裡又一再重複' 《人民日報》1966年8月1日第一版。'。
文革期間,那些親毛派,尤其是江青,一時間利用了臨時工對不能享受固定工同樣的權利而抱有的不滿情緒,把決定政策的責任推到劉少奇身上。儘管如此,他們之間的共識似乎很快就又重新建立起來了。周恩來以中央的名義向臨時工造反派們宣佈,將來“根據中國形勢”,政策還會繼續執行。後來在軍事鎮壓中那些毛派分子也不再理會他們了' 見?Sources of Labor Discontent in China: The worker…peasant System?,頁7…17。'。我們可以合理地推斷這種共識貫穿整個70年代,在准許農民轉遷戶口上的意見不合,只不過是空想家與大管家之間取得默契過程中的暫短波折。1976年,就有人企圖去論證應當招聘年輕農民進城而不是知青,這揭示了那種共識是不穩固的,實際上存在著一股政治力量,為了搞單純的意識形態而鼓吹城鄉勞動力大交流。這麼看來,為城市減輕經濟社會負擔的決心,在1955…1966年期間的政策中,很明顯是強烈的;1968年起就緊密地與政治鎮壓意向結合在一起了。這種決心在70年代或許起過一定的作用,不過是一種次要的作用,是建立在主觀設想及個人慾望而不是國家客觀利益的基礎上的。
以上有關政府在文革後發起上山下鄉運動的動機的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