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之光縣堅持抗戰的歲月》,竇森瑜,石家莊1989年油印本。
《毛澤東書信選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昭和十七、十八(1942、1943)年的中國派遣軍》,中譯本,中華書局,1983年版。《抗日戰爭時期晉察冀邊區財政經濟史資料選編(工商合作編)》,南開大學出版社,1984年版。《晉察冀抗日根據地財政經濟史稿》,檔案出版社,1990年版。
從冀中開刀(10)
《程子華回憶錄》,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版。
“必須充分認識中共情報能力的優越性”(1)
“形勢是非常清楚的……”
日本人要“掃蕩”什麼地方,是會有種種跡象的。
從大的形勢來說,日本人要“掃蕩”某個根據地,一定要先千方百計地進行“蠶食”,壓縮我們的活動地盤。冀中“五一”大“掃蕩”自然也不例外。聶榮臻指出:“日本侵略軍從1941年開始,就加緊了對冀中區的‘蠶食’,在一年多的時間裡,使冀中根據地基本區的面積和人口減少了約2/3。
形勢是非常清楚的,敵人‘蠶食’到一定程度,必然要發動大規模的‘掃蕩’。”
日方出版的《華北治安戰》一書,載有《冀中地區敵情要圖(1942年3月中旬)》一圖。據老人們說,這張圖反映的情況,大體上還比較客觀。從這張圖看,在當時冀中的形勢已是非常嚴重。大塊的根據地只有那麼五六塊,其中最大的一塊,即習稱為“深武饒安”(深縣、武強、饒陽、安平)的地區,東西不過百里,南北也不足百里。
冀中根據地南北兩側,被敵人“蠶食”得尤其嚴重。北邊大清河北十分割槽所轄地區,1941年6月大“掃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