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謂“居座戰術”,就是日軍穩坐據點中,一旦發現敵情,再猛撲過去。日本人當時曾得意地把這種作法又稱作“貓撲鼠”戰術。如果冀中地區敵人的釘子越安越多,據點裡的兵力越來越大,無疑將會帶來極大的壓力。不過,這一次,岡村寧次卻沒有采取這個建議,他認為“冀中地區的黨、政、軍、民的團結是根深蒂固的。”首先必須“以猛烈的攻擊迫使敵人離開根據地,”然後方可照110師團所建議的那樣做,如此“經過長期努力”,“並在其黨、政、軍、民中間打進楔子破壞其團結,”以“建立我方的軍、政、會、民的組織,”方可達到目的。如此“以壓倒###為基礎,治安工作才能取得成效。”也就是說,岡村寧次堅持像多田駿“掃蕩”十分割槽那樣先集中兵力“###”,然後再分散兵力“治安”。先予對手以猛烈的軍事打擊,然後再實施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的進攻。戰後日方軍史研究人員說,岡村寧次的選擇已為1942年的“###”作戰證實是正確的。相反,岡村寧次對41師團提出的“撒網”戰術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並予以採納。這種戰術的具體做法是:“各步兵中隊將一列縱隊的分隊按500米的間隔散開,大隊再將各中隊並列起來遮擋住整個所擔任的正面,以搜尋那裡的敵人,並將他們趕入網內。這種隊形的問題是必須保持指揮聯絡和集中戰鬥力。為此,應預先安排好第二線部隊或預備兵力,同時尤應重視並訓練各部隊之間的通訊聯絡和指揮的敏捷。”
顯然,這種後來被冀中百姓稱為“拉大網”的做法,是不適用于山地的。據稱,這是日軍為此次“掃蕩”專門研究的戰術,併為此進行了訓練。
在這次會議的最後,完全可以想象有這樣一幅畫面:幾十顆留著平頭或是光頭的腦袋,幾十雙戴著眼鏡或不戴眼鏡的眼睛,都在望著岡村寧次。岡村寧次的手指在軍用地圖上滑動著,最終指定冀中。這時,他或許要對他的部下們簡潔地說道:“如能全部控制冀中,則華北心臟之患基本已去,‘剿共’工作可謂初步完成。”
石家莊會議後,駐華北日軍頻繁調動,活動積極。
箭在弓上,已是不得不發。
頭狼已經下定了決心,整個狼群躍躍欲試。
3月28日,日軍人事局長富永專程來到北京,送交一級軍功金到鳥勳章和授勳證書。並對岡村寧次說,此軍功章本只能授予大將,這是鑑於攻佔武漢前後的功績,特予頒發。3月30日,是岡村寧次很得意的一天,他在日記中寫道,這一天“新聞公佈我榮膺一級軍功,並特別提到作為中將受此榮譽乃是首次。於是賀電、賀信頻頻而來,甚至有人贈送了賀禮。”同日,第四次“治安強化運動”開始,這次“運動”的主要任務,是“在東亞總動員之參戰體制下,首先完成其‘兵站’任務,以剿滅‘###’,確保‘治安’。”
參考文獻:①《冀中人民抗日鬥爭資料》,第41期、第50期、第2期、第12期、第22期、第9期、第23期、第39期、第24期、第30期、第10期、第44期,冀中人民抗日鬥爭史資料研究會,1985年鉛印本。②《從作戰日誌看中國事變》,(日)井本熊南著,日本芙蓉書房,1978年版。③《華北治安戰》,日本防衛廳戰史室編,中譯本,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④《毛澤東選集》,第2卷、第3卷。
⑤《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戰史室著,中譯本,中華書局,1983年版。⑥《星火燎原》選編之五、選編之六、選編之七,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年版。⑦《冀中抗戰簡史》,河北省軍區編寫,河北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⑧《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史》,謝忠厚、肖銀成主編,改革出版社,1992年版。⑨《反戰士兵手記》,中譯本,解放軍出版社,1985年版。
⑩《彭德懷自述》,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炎黃春秋》,1989年第5期。
《抗日戰爭中的八路軍一二九師》,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連天烽火》,###文藝出版社,1990年版。
《冀中一日》,百花文藝出版社,1963年版。
《冀中抗日政權工作七項五年總結》,中###史出版社,1994年版。
《岡村寧次回憶錄》,中譯本,中華書局,1981年版。
《帥容回憶錄》,1990年油印本。
《呂正操回憶錄》,解放軍出版社,1994年版。